题名

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

并列篇名

The Body, Behavior and Museum Exhibits

DOI

10.6686/MuseQ.200310_17(4).0005

作者

耿鳳英(Feng-Ying Keng)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4期(2003 / 10 / 01)

页次

35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先就博物館的發展檢視展示的變遷,從新博物館學到無障礙空間的提出,逐步指陳如何創造出一個「適合觀眾前往、舒適的環境與愉悅的博物館參觀經驗」。文中除針對博物館中物與人的關係以及兩者在博物館中的互動作深入分析,並以人的行為為基礎,探討文化的差異對於博物館展示所產生的影響;同時提出在展示規劃之前,可藉由觀眾行為的研究,瞭解如何順應行為模式來創造一個適合參觀的環境。而在博物館展示環境的形成中,則提出參觀動線、照明、說明文與內容解說、互動設施、色彩、情境塑造與反應參觀者需求等七個重要因素,並配合實際案例加以說明。然後將焦點置於觀眾在展示環境中的行為表現,探究在新世紀中博物館展示的趨勢。最後,則綜合全文歸納出四項結論,提供博物館展示設計與規劃人員在進行展示空間規劃時有更完整的考量。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Falk, John H.、Lynn D. Dierking(2001)。博物館參觀經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2. 耿鳳英(1998)。電腦媒體與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3),53-57。
  3. 耿鳳英(2001)。博物館展示照明。博物館學季刊,15(4),41-50。
  4. 清水忠男(1994)。行動·文化與設計。鹿島出版會社。
  5. 渡邊它(1997)。新建築學大系Ⅱ環境心理學。彰國社。
  6.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臉譜出版社。
  7.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田園城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許傳陽、許惠晴(2013)。新博物館空間中遊客文化觀覽行為之初探:以淡水馬偕街區為例。大學圖書館,17(1),70-87。
  2. 柯筠芸,邱英浩,林淑雯(2022)。以生理及心理感受建立捷運場站周邊步行可及性指標之研究。臺灣土地研究,25(2),89-120。
  3. 游書宜(2012)。史蹟博物館之情境再現探討─以建築現象學理論來解析名人故居。博物館學季刊,26(2),67-87。
  4. 趙欣怡(2019)。誰的攝影藝術?建構視障觀眾多感官影像詮釋之無障礙科技展示方法。博物館學季刊,33(3),43-67+69。
  5. 鄒宜君,江妍瑩,丁維欣(2019)。以觀展經驗為例初探什麼是有「溫度」的展覽?。科技博物,23(2),49-70。
  6. (2024)。旅遊城市居民與遊客之「知覺環境可步行性」:構面建構及其與步行關聯性分析。運輸學刊,36(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