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地方博物館與體驗活動-布袋洲南鹽場文化活動之劇場分析
|
并列篇名
|
Local Museums and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A Theat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t Budai-Zhounan Salt Field
|
DOI
|
10.6686/MuseQ.201110_25(4).0005
|
作者
|
楊凱成(Kaicheng Yang);廖怡雯(Yi-Wen Liao);沈錳美(Meng-Mei Shen)
|
关键词
|
博物館 ; 文化資產 ; 體驗活動 ; 環境劇場 ; 表演 ; 參與 ; museum ; cultural heritage ; experiential activity ; environmental theater ; performance ; participation
|
期刊名称
|
博物館學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25卷4期(2011 / 10 / 01)
|
页次
|
73
-
10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近年來關於地方博物館體驗活動之探討,多以觀光行銷與滿意度作為研究標的,忽略了一系列活動規劃與實踐過程的分析。文化活動的體驗模式,是一連串空間與行為的戲劇性演出,其中有負責規劃管理的導演(文化工程師)、有負責場地與活動的表演者以及參與體驗活動的參訪者,三者間交互所形成的動態過程,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布袋洲南文化鹽田的體驗活動為研究個案,運用參與觀察、參與實做及訪談的質化研究方法。本研究結果發現,文化工程師是符號操作的魔法師,擅長運用抽離自原有文化脈絡的元素,用於塑造情境、改編成創意活動;老鹽工則是從日常生活的勤苦經驗中淬鍊出來的實用主義者。在兩者的交遇過程中,文化工程師從符號雲端逐步落實到實做的地面,在老鹽工的心中則萌芽了稚嫩的文化想像。參觀者的參與體驗及反思,回饋給文化工程師與老鹽工,讓體驗活動跳脫出類標準化的模式,成為動態的創意過程。
|
英文摘要
|
Recently, studies o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offered by local museums have mostly focused on tourism marketing and level of satisfaction, while neglecting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activity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The experiential mod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in which the director (cultural engineer), the performers and the participant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This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action form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Field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t the Budai-Zhounan Salt Field and involved participative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From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cultural engineers make use of cultural symbols and elements to develop an experiential atmosphere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On the contrary, salt workers have a more pragmatic view due to their long years of hard work. During encounters between the cultural engineers and salt workers, the cultural engineers learn skills and knowledge that they apply in a practical way, whereas the salt workers see the possibility for cultural imagination. Visitors create a feedback loop,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cultural engineers and salt workers, allowing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quasi-SOP mode to become a dynamic creative proces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王燦明、李朝陽(2008)。體驗學習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體驗教育學報,2,59-76。
連結:
-
李素馨、侯錦雄(2004)。臺灣休閒農業之體驗付費與觀光商品化現象。觀光研究學報,10(1),133-145。
連結:
-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連結:
-
馬若喬、陳佳利(2008)。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科技博物,12(2),48-69。
連結:
-
郭世文(2008)。擴增實境應用於博物館展示的初探。科技博物,12(4),25-37。
連結:
-
游孝國、林國平(2006)。博物館觀眾對新科技應用於博物館解說媒體之滿意度探索。博物館學季刊,20(1),35-53。
連結:
-
黃宗成、吳忠宏、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連結:
-
黃慶源、邱志仁、陳秀鳳(2004)。博物館之體驗行銷策略。科技博物,8(2),47-66。
連結:
-
葉結實、段兆麟(2002)。體驗經濟觀點的休閒農場遊憩管理構思。農業經營管理年刊,8,197-222。
連結:
-
劉君祺(2009)。創造個人化的參觀經驗:探討博物館融匯人文與科技的溝通方式。博物館學季刊,23(4),89-100。
連結:
-
劉婉珍(2008)。觀眾研究與博物館的營運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2(3),22-37。
連結:
-
顏家芝(2002)。由環境體驗的角度探討夜市特質與其影響因素。戶外遊憩研究,15(4),1-25。
連結:
-
布袋嘴文化協會,2005。「鹽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以布袋鹽場為例」期末報告書。
-
布袋嘴文化協會,2008。「布袋鎮洲南場文化鹽田整體再利用規劃設計案」期中報告書。
-
亞馬遜廣告企業社,2008。「布袋新鹽村、文化新鹽業」系列活動規劃與執行案期末報告書。
-
Bauman, Z.、王志弘譯(2002)。工作、消費與新貧。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
Dewey, J.、林玉体譯(2000)。民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
Drucker, P.、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Featherstone, M.、劉精明譯(2002)。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翻譯有限公司。
-
Hein, H. S.(2000).The Museum in Transition.Washington:Smithsonian Books.
-
Jensen, R.、沈若薇譯(2000)。夢想社會。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
Knapp, C. E.、謝智謀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MacDonald, G. F.、林美齡譯(1989)。博物館學展望中之狄斯耐艾匹考特中心。博物館學季刊,3(1),9-16。
-
Macdonald, Sharon(ed.)(1998).The Politics of Display: Museums, Science, Culture.London:Routledge.
-
Pine, B. J., II、Gilmore, J. H.、夏業良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臺北:經濟新潮社。
-
Schechner, R.(2002).Performance Studies.USA:Routledge.
-
Schechner, R.(1994).Environmental Theater.New York:Applause.
-
Schmitt, B. H.、王育英譯(2000)。體驗行銷。臺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Schmitt, B. H.、葉思迪譯(2004)。懂得SHOW,就對了。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Schulze, G.(1993).Die Erlebnisgesellschaft: Kultursoziologie der Gegenwart.Franfurt am Main:Campus.
-
Strauss, A.、Corbin, J.、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
Urry, J.(1990).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
Walsh, K.(1992).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
-
Witcomb, A.(2003).Re-imagining the Museum.London:Routledge.
-
于瑞珍(1999)。博物館教育的回顧與展望。科技博物,3(6),4-8。
-
中國鹽政實錄第六輯編纂委員會(1987)。中國鹽政實錄。臺北:經濟部。
-
日下公人、倪心一譯(1994)。無摩擦的輸出。臺北:錦繡出版社。
-
王玉豐、黃明玉(2004)。現代考工記:臺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與再生。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臺灣教育,640,32-36。
-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
李錫津(2003)。從體驗中有效學習。教師天地,127,4-5。
-
杜光玉、張宗昌(2005)。鐵道旅遊之體驗行銷策略與方案探討:以宜蘭縣鐵道為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4,235-245。
-
沈錳美(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
周玉秀(2005)。從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2-6。
-
林梓聯(2000)。從暑假自然生態、農村體驗營談觀光休閒農業。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4,3-4。
-
林潔盈譯(2001)。博物館經驗。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
施清發、陳武宗、范麗娟(2000)。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休閒參與程度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2,346-358。
-
徐茂練、陳怡萱(2007)。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的休閒體驗模式。第八屆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
張德聰(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
曾培育編(2008)。走讀:臺灣糖‧ 鹽‧酒八個產業再生的影像故事。臺中:文建會。
-
楊翎(2000)。生活中觀察、體驗中學習:細說「真菌一族特展」。博物館學季刊,14(2),63-76。
-
楊凱成編(2008)。喜新‧戀舊:創造產業文化資產新價值。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
劉鳳如(2001)。與你分享體驗教育。新使者,67,60-61。
-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出版社。
-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教育。教師天地,127,6-13。
-
顏新珠編(2009)。文資特攻隊:15個文化資產守護行動案例。臺中:文建會。
|
被引用次数
|
-
賴政豪,張祐誠,尤淑慧(2020)。災難主題紀念館遊客之遊憩體驗、地方感與重遊意願-以921地震教育園區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4(1),6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