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召喚、穿透、協商、共生──從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的發展探討文物館與部落的結合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igenous Museum and Indigenous Communi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iyi Indigenous Museum

DOI

10.6686/MuseQ.201210_26(4).0004

作者

林頌恩(Sung-En Lin)

关键词

原住民文物館 ; 排灣族 ; 來義鄉 ; 社區博物館 ; 部落博物館 ; indigenous museum ; Paiwan tribe ; Laiyi Township ; community museum ; indigenous community museum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4期(2012 / 10 / 01)

页次

41 - 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2000 年年底發包、2003 年完工,卻遲至2008 年才正式開館的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於2009 年因工程興建與閒置過久等問題遭監察院糾正;2010 至2011 年,透過國立臺灣博物館促成,該館經由「愛分享:東.西博物館及社群串聯國際計畫」,與美國科羅拉多州自然史博物館合作,成為國內原住民文物館當中首座與國際博物館接軌、參與國際合作計畫的文物館。從原本不被地方首長看好與公部門善用的閒置空間,逐漸成為鄉內發展文化工作的基地,該館在這一路過程中,有哪些有心或無意的操作,有哪些文化能動的關鍵因素被召喚,而逐漸穿透、突圍,甚至改變其原本可能有如一般原住民文物館發展緩慢或停滯的命運?對於文物館從瀕死到復活的變化,當地族人的反應、意見、參與又是如何?而該館的營運思維與策略,又如何在鄉公所的結構限制與形式常模內,與當地協商、共生、對話,走出一條能在排灣族社會脈絡中發展館務的生路?即便文物館生成因素有其國家政策時代背景,然而如何逆轉宿命,達到其以博物館身分被期待的存在,是現今原住民文物館尋求生存與自我定義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來義館的發展變化,檢視影響其體質與結構的議題,探討現今架構下文物館與部落結合的可能性與困難度,希望可以在新時代博物館學的發展歷程中,提供相關案例的參考與反思。

英文摘要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iyi Indigenous Museum in Pingtung County was announced at the end of 2000. Construction was completed in 2003. However, the formal opening was delayed until 2008. In 2009, problems caused by a long period of disuse were addressed by the Control Yuan. From 2010 to 2011,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proposed the "iShare: Connecting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East and West" project, which was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of which the Laiyi Indigenous Museum took part, becoming the first indigenous museum to be included in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ject. The Laiyi Indigenous Museum has progressed from a neglected space to a base for culture-related work in Laiyi Township. During this progression, which factors emerged to allow this indigenous museum a fa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indigenous museums, namely slow development or closure? During this museum's resurrection what were the reactions, opinions and level of particip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ow were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med in conjunction with consultation, coexistence and dialogue with local residents to create a path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museum affairs within a Paiwan tribal socie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iyi Indigenous Museum,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difficulty of integration of museum and indigenous community.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ndigenous museum development in this new era of museolog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文建會100年度「人間國寶」及重要民俗名單出爐,2011/08/2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與公告。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255。
  2. 白鷺部落青少年文化成長班成員,2009a。五年祭帶給我們的成長與蛻變:白鷺部落青少年Maljeveq心得(上),《發現》電子報,第160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beta.nmp.gov.tw/enews/no160/page_03.html。
  3. 白鷺部落青少年文化成長班成員,2009b。五年祭帶給我們的成長與蛻變:白鷺部落青少年Maljeveq心得(下),《發現》電子報,第161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beta.nmp.gov.tw/enews/no161/page_03.html。
  4. 活化閒置公共設施最新執行成果,99/01/01。公共工程電子報,第18期。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http://www.pcc.gov.tw/epaper/9901/download/news08_1.doc。
  5. 相芋在來義主題網站。屏東縣來義鄉公所。http://61.60.28.251/。
  6. 陳文山,2007。多麼美的第一次,《發現》電子報,第98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www.nmp.gov.tw/enews/no98/page_01.html。
  7. 陳文山,2009。分享我們感動的故事:2009白鷺部落Maljeveq(五年祭)(下),《發現》電子報,第161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www.nmp.gov.tw/enews/no161/page_02.html。
  8. 楊宜靜,2011。「愛分享:東、西博物館及社群串聯」文化調查計畫。臺灣博物館:你的博物館。http://ntmedu.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0.html。
  9. 監察院人權主題網調查報告,字號0980800037,案由「程委員仁宏調查,據審計部函報:稽察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屏東縣來義鄉公所辦理『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興建及使用情形,核有未善盡監督職責及效能過低情事,報院核辦乙案之調查報告。」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0&AP_Code=eDoc&Func_Code=t01&case_id=098000207。
  10. 楊迪文、吳淑君、鄭毅,2005/08/08。6年50座原民館.展空氣。聯合報。
  11. 劉星君,2011/08/25。原民青年唸社工.找回部落精神。聯合報。
  12. 謝文華,2008/06/08。原住民文物館除蚊拚觀光。自由時報。
  13. (2011)。,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4. (2011)。,臺北: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15. (2008)。,臺北: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16. (2009)。,臺北: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17. (2010)。,臺北: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18. 王嵩山編(2011)。博物館展示的景觀。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9. 李子寧(2010)。來義文物搶救記。人類學知識與博物館之蒐藏與展示工作坊,臺東:
  20. 李莎莉(2012)。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的動人故事。博物館簡訊,59,22-31。
  21. 李惠文譯(1993)。來自社區民眾的力量:英國的例子。博物館學季刊,7(2),31-35。
  22. 林時吉、陳文山(2009)。炭火相傳:白鷺部落文史紀錄。屏東縣來義鄉白鷺社區發展協會。
  23. 林崇熙(2009)。跨域建構‧博物館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24. 姚瑞中、LSD(2010)。海市蜃樓:臺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臺北:田園文化城市事業有限公司。
  25. 姚瑞中、LSD(2011)。海市蜃樓II:臺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臺北:田園文化城市事業有限公司。
  26. 馬田(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
  27.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28. 張譽騰(2011)。臺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回顧與前瞻。「另一種聲音:博物館社會責任與文化實踐」2011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29. 郭昭翎(2012)。民族學博物館新趨勢:「ICOM-ICME國際民族學博物館委員會2011年年會」經驗分享。博物館簡訊,59,16-21。
  30. 陳文山(2011)。白鷺部落猶如炭火不滅、發光發熱。原住民族季刊,3,48-55。
  31. 潘宗永(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林頌恩(2013)。博物館實踐促進少數群體文化權利的理論與想像。博物館學季刊,27(3),29-49。
  2. 羅素玫(2018)。參與式策展的人類學實踐:「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特展的謀合與試煉。東臺灣研究,25,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