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看見平埔的美麗與哀愁——試評「看見平埔:臺灣平埔族群歷史與文化特展」

并列篇名

Witnessing Beauty and Sorrow: Review of "Seeing Pingpu: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Special Exhibition

DOI

10.6686/MuseQ.201310_27(4).0005

作者

潘薏卉(Yi-Hui Pan)

关键词

平埔族 ; 博物館展示 ; 多元觀點 ; 博物館論壇 ; Pingpu ; museum exhibition ; multiple perspectives ; museum forum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卷4期(2013 / 10 / 01)

页次

115 - 127+1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合作推出「看見平埔:臺灣平埔族群歷史與文化特展」,將展覽區分為「誰是『平埔』?『平埔』在哪裡?」、「歷史洪流中的平埔原住民」、「看見平埔」與「我們一直都在!」四大部分,企圖藉由回顧過去、追尋記憶,理解當代臺灣社會,期能促進社會大眾更加包容、尊重與珍視臺灣社會的多元文化價值。本文嘗試剖析各展區之陳設,探討其風格的連貫,及內容的呼應。並以自身對巴宰族文化與相關博物館蒐藏的瞭解,提出文物配置方面的淺見,試圖在保有不同族群社會文化體系之內涵的前提下,尋求其他詮釋方式的可能性。進而以平埔巴宰族裔的觀點,來研究展區運用感性敘事形式之表現手法,是否體現了當代博物館的多元觀點與多元意義,以激發「論壇」的溝通本質,實踐博物館存在的價值。

英文摘要

The "Seeing Pingpu: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special exhibition was held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NMTH) in Tainan City in southern Taiwan in 2013. This exhibition was co-organized by the NMTH and Japan's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The aims of this exhibition were to introduce visitors to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life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 via cultural artifacts, legends, ballads and stories. The ultimate goal was to prompt the public to re-think their previous opin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peoples, thereby replacing stereotypes with respect, toler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diverse cultures that exist in Taiwanese society. The author analyzed this exhibition through its continuity of style and the connections among the exhibits. On the premise of keeping the socio-cultural system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contexts, the author also attempted to present som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s a member of the Pazeh, a plains indigenous tribe, conducted analysis from the 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on whether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eanings are embodied in such a contemporary museum. Finally, it is hoped that a "forum" can be evocated and the museum's value of existence fulfill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27。
    連結:
  2. 林崇熙(2005)。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19(3),7-23。
    連結:
  3. 陳佳利譯、城菁汝譯、Sandell, R.(2003)。博物館與社會不平等的爭鬥:角色、責任、抗拒。博物館學季刊,15(3),7-23。
    連結:
  4. 盧梅芬(2005)。人味!哪去了?:博物館的原住民異己再現與後殖民的展示批判。博物館學季刊,19(1),65-77。
    連結:
  5. Hall, M.(1987).On Display: A Design Grammar for Museum Exhibitions.London:Lund Humphries.
  6. 王嵩山編(2000)。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群文化資料館社會文化資源調查報告書。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7. 吳佰祿(2009)。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導覽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8.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
  9. 李丁讚編(2004)。公共領域在臺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 施正鋒(2006)。噶瑪蘭族人的身份認同。族群與文化:「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11. 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洪麗完(1997)。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3. 胡家瑜(1996)。民族學研究與異文化展示:由臺大人類學系「原住民物質文化」談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1,148-171。
  1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2010)。珍藏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選要圖錄。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5. 張婉真(2001)。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15(3),13-24。
  16. 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史的重建和理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7. 張耀宗(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8. 陳中禹(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9. 黃貞燕編(2011)。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 詹素娟(2005)。臺灣平埔族的身份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
  21. 潘朝成編、劉益昌編、施正鋒編(2003)。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出版社。
  22. 衛惠林(1981)。埔里巴宰七社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劉俊雄(2016)。Mata—語言、書寫與實踐的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0(4),9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