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以博物館為方法之古蹟活化策略探討-淡水古蹟博物館觀眾經驗研究個案
|
并列篇名
|
Museum Establishment as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Historic Sit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Audience Experience at the Tamsui Historical Museum,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DOI
|
10.6686/MuseQ.201410_28(4).0002
|
作者
|
殷寶寧(Pao-Ning Yin)
|
关键词
|
博物館教育 ; 文化資產 ; 古蹟活化再生 ; 博物館行銷 ; 觀眾經驗 ; museum education ; cultural heritage ; adaptive reuse of historic sites ; museum marketing ; audience experience
|
期刊名称
|
博物館學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28卷4期(2014 / 10 / 01)
|
页次
|
23
-
5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臺灣自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迄今超過30 年。檢視臺灣建築類文化資產保存實務經驗,以古蹟做為靜態文物陳列館等「類博物館」(quasi-museum) 的型態構成文化觀光的一環,或古蹟空間資源再生轉型設置為博物館,為國內大量採用的模式。但如何經由古蹟活化再生,轉化為推動歷史教育的文化資源,避免空間再度閒置或資源耗費,實務與政策上似乎欠缺較為明確的分析工具與評量指標,缺乏足夠的經驗研究與實證資料論述此政策方向。本研究試圖提出以博物館為古蹟活化再生方法之假設,以博物館觀眾研究方法切入,以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為研究個案,藉由問卷調查,以博物館核心產品、實質產品、附加產品3 個層面,借用重視滿意度分析工具,瞭解觀眾在參觀前後,對在地歷史、文化、古蹟等認識與參觀經驗的滿意程度,做為建立古蹟活化可能的取徑之一,及評估其硬體空間再生對軟體文化資源應用與教育效益。研究結果發現,觀眾參觀紅毛城之前,普遍對博物館核心產品與服務,即對淡古館的古蹟建築歷史文化重視程度不高,但參觀後得到最高的滿意度。即從淡古館個案來看,以古蹟做為博物館的活化模式,提供博物館觀眾古蹟與文化資產教育資源,應屬成功的博物館行銷方案,且可做為後續相關課題持續探討的參考方向。
|
英文摘要
|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was passed in Taiwan in 1982. Since then, the most popular model for the adaptive re-use of historic monuments has been the creation of museums and quasi-museums a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useful analytical tools and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studying the re-use of historic monuments a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promo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avoidance of waste of cultural spaces and resources are lacking. This deficiency in experienti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nformation has made it difficult to improve practices and create appropriate polici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museums as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Museum visitor research methods were implemented and the Tamsui Historical Museum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was used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survey questionnaires, three aspects were analyzed: museum marketing models of core/actual/augmented products. The 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served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evaluate how audiences viewed and understood this historic monument after visiting the muse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fore audiences visited Fort San Domingo,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anking of this historic monument were not high, which included the core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the museum. After their visit, satisfac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From these results, this is a successful case of museum marketing. The creation of the museum has brought this historic monument to life, while offering visitor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Thu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王玉豐(2002)。道地與真實:臺灣工業遺址與技術文化保存。科技博物,6(2),58-65。
連結:
-
周伯丞、江哲銘、劉建志、毛犖、何明錦(2008)。古蹟暨歷史建築於修復過程之室內環境品質測定比較探討:以臺南縣金唐殿為例。建築學報,64(S),1-24。
連結:
-
林崇熙(2008)。徒法不足以自行:考古遺址、地方知識與社會想像。保存科技學刊,5,36-46。
連結:
-
林崇熙(2010)。文化資產的價值經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3,41-56。
連結:
-
林曉薇(2008)。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劃,35(3),205-225。
連結:
-
夏鑄九(2003)。在網絡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13 & 14,51-83。
連結:
-
徐裕健(2007)。臺灣歷史保存論述思維架構的重構與實踐:「臺北賓館」修復再利用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18,85-153。
連結:
-
殷寶寧(2013)。一座博物館的誕生?文化治理與古蹟保存中的淡水紅毛城。博物館學季刊,27(2),5-29。
連結:
-
翁金山(2002)。從歷史街區的重塑探討都市保存理念的實踐之道:以臺南市三級古蹟開基靈佑宮與B-11 號都市計劃道路衝突之解為例。建築學報,40,111-129。
連結:
-
張碧君(2013)。古蹟地景、國族認同、全球化:以新加坡中國城為例。地理學報,71,29-47。
連結:
-
梁錦文(2009)。中西文化交匯的澳門:古蹟保存與發展。國際文化研究: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2),1-19。
連結:
-
郭幸萍、吳綱立(2013)。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經營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多群體分析。建築學報,84,141-161。
連結:
-
郭瑞坤、徐家楓(2008)。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都市與計劃,35(3),253-268。
連結:
-
郭漢鍠、蘇玫碩、郭蒼龍、楊建夫(2009)。臺南市三處公有文化遺產古蹟委託經營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131-144。
連結:
-
郭肇立(2009)。戰後臺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建築學報,67,81-96。
連結:
-
陳逸杰(2013)。戰後臺灣古蹟保存之修復論述實踐的「技術史」研究。建築學報,85,145-160。
連結:
-
游舜德(2008)。從多樣性元素與空間整合模式探討歷史性都市古蹟旅遊發展策略。華岡地理學報,21,136-158。
連結:
-
董志明、郭孟軒、陳佳欣、黃戊田(2012)。應用條件評估法評估臺南市一級古蹟之遊憩效益。嘉南學報(人文類),38,457-468。
連結:
-
廖世璋、錢學陶(2002)。古蹟保存的文化認同之探討:以臺北市為例。都市與計劃,29(3),471-489。
連結:
-
顏亮一(2006)。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臺灣歷史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規劃學報,33,91-106。
連結:
-
顏亮一(2006)。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都市與計劃,33(2),93-109。
連結:
-
Burcaw, G. E.(2000)。博物館這一行。臺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
Kotler, N.(2008).Museum Marketing & Strategy.San Francisco:Jossey-Bass.
-
Martilla, J. A.,James, J. C.(1977).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ournal of Marketing,14(3),77-79.
-
O'Sullivan, R. L.(1991).Marketing for Parks, Recreation, and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mture.
-
Sampon, S. E.,Showalter, M. J.(1999).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1-25.
-
王韻涵(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左翔駒(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向明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
朱淑慧(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
余基吉、趙海倫、盧俞亘(2011)。以消費者體驗觀點探討臺南市美食與古蹟旅遊顧客滿意度行為意象關連性研究。臺灣觀光學報,8,1-12。
-
吳梵煒(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
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巫基福(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李惠圓(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
沈采瑩(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法學研究所。
-
汪祖胤、廖慶華(2010)。東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創新設計:松園別館古蹟建築與永續經營管理策略評析。創新研發學刊,6(1),1-20。
-
佘瑞瓊(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
-
林一宏(2005)。日治以來文化資產保存與臺灣建築史研究的回顧。臺灣美術,60,14-27。
-
林孟章(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
林明美(2006)。瞭解你的觀眾:十三行博物館營運及觀眾行為調查分析研究。臺北:十三行博物館。
-
林芬(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林淑惠(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
林華苑(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邱上嘉、張燕琳(2001)。歷史街屋維護後再使用之環境行為研究: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為例。大葉學報,10(1),1-12。
-
施進宗(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洪愫璜(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
夏鑄九(1998)。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1-19。
-
徐聯生(2013)。產業古蹟之保存及活化:竹門電廠更新工程。中興工程,121,77-84。
-
張怡棻、黃世輝(2008)。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空間再利用發展研究。設計研究,8,213-222。
-
張家甄(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張旂彰(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張瑞峰(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
張寶釧(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
-
梁郁玲(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
許文綺(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
許淑君(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
許筱苹(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郭良印、楊裕富、黃俊傑(2005)。臺灣古蹟保存與維護成效之研究:以傳統彩繪為例。設計研究,5,197-205。
-
郭依蒨(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
陳俞君、白宗易、黃宗誠(2012)。古蹟解說系統遊客滿意度模式之建構。2011 運動與休閒產業經營發展學術研討會
-
陳建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陳凱俐、林亞立(2002)。文化資產之價值評估:以臺北市古蹟為例。宜蘭技術學報,9,131-146。
-
喻蘋蘋(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黃仁志(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黃仕穎(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黃瑞茂(2005)。一個以在地知識建構為基礎的文化資產行動經驗:淡水個案。揭開紅毛城四百年歷史:淡水紅毛城修復暨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黃耀宗(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
楊姍儒(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葉乃齊(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
葉鈺山(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劉淑音(2012)。以「左獅右象」圖例談題材典故研究對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1,57-80。
-
潘玉芳(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
蔡佳峰(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
鄭伊峨(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
蕭紋娉(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
蕭靜萍(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
謝雨潔(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簡文彥(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顏亮一(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魏怡嘉(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
-
嚴冠珠(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
-
蘇子程(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
蘇慶豐(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被引用次数
|
-
陳思妤,宋祚忠(2020)。應用IPA模式於探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觀衆對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科技博物,24(3),5-32。
-
林琮穎(2022)。再現古蹟歷史軌跡-國立臺灣博物館古蹟修復展覽評論。博物館學季刊,36(2),121-139。
-
邱上嘉、王筠喬(2017)。植基於文化基因概念規劃設計淡水古蹟博物館商店的營運管理。博物館學季刊,31(2),59-87。
-
邱于庭(2016)。從「參拜」到「參觀」:以「類博物館」式導覽之觀眾經驗探討宗教類文化資產教育推廣模式。文資學報,10,97-130。
-
(2017)。首要殖民餘緒的壯麗重生─新加坡國家藝廊空間採適與建構過程。國立歷史博物館,55,116-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