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戲劇與博物館相遇-當代博物館戲劇的演繹與模式

并列篇名

When Theatre and Museum Meet: Evolution and Model of Contemporary Museum Drama

DOI

10.6686/MuseQ.202010_34(4).0006

作者

林玫君(Mei-Chun Lin)

关键词

博物館戲劇/劇場 ; 互動式戲劇策略 ; 戲劇教育 ; 博物館教育 ; museum drama/theatre ; interactive drama strategies ; drama education ; museum education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卷4期(2020 / 10 / 01)

页次

119 - 1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臺灣有許多的博物館開始嘗試運用「戲劇」做為策展與教育推廣的媒介,這種新型態的博物館詮釋方法,一般稱為「博物館戲劇/劇場」。它主要是以「戲劇情境」和「角色扮演」來詮釋策展的主題,同時藉著多元互動的身心體驗來吸引觀眾的參與興趣,因而開創了博物館展品主題和觀眾間的一種嶄新的互動模式。這類博物館戲劇/劇場的發展,其實和近代劇場發展中「觀眾」與「演員」關係的轉變有著密切的關連,本文企圖針對這層關係做進一步的詮釋分析。全文將先從幾種當代博物館戲劇/劇場類型切入,讓讀者對這些新的模式有一些概念。接著,再回溯「近代戲劇/劇場」的發展脈絡,並分析其和「博物館劇場」的關連。最後,會針對「博物館戲劇/劇場」的創作概念與設計做介紹,希望對有志於進行「博物館戲劇/劇場」的創作者,或有機會接觸相關活動的參與者,提供具體的建議與參考方向。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many museums in Taiwan have attempted to make use of drama in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 "Museum drama/theatre" is a new method of interpreting exhibition themes using "dramatic situations" and "role plays" that attracts audiences through diversified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drama/theatre has com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udiences and actors and a new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museum exhibition themes and audienc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se relationships. First, several types of contemporary museum drama/theatre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drama/theatre is traced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museum drama/theatre is analyzed. Finally, creative concepts and design of museum drama/ theatre are explored. Specific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are provided for museums and relevant participants in implementing the museum drama/theatre mode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張淑卿(2012)。歷史類教育活動設計初探: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聞眾之聲:霧社事件八十週年特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3),167-187。
    連結:
  2. Hein, G. E.(2001).Constructivism: More than meaning making.Museological Review,7,1-17.
  3. Nicholson, H.(2005).Applied Drama: The Gift of Theatre.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4. Stinson, M.(2008)。Museum theatre。「2008 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工作坊「應用戲劇於中小學課程」,臺南:
  5. 王婉容(譯),O’Toole, J.(2007)。應用戲劇:新觀眾的新戲劇形式。2007 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跨文化的對談」大會手冊,臺南:
  6. 林玫君(2010).霧社事件 80 週年巡迴展教育活動:歷史百寶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7. 林玫君(2015)。,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8. 林玫君,王婉容,許瑞芳(2009).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場戲劇展演計畫.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9. 林玫君,許瑞芳(2013).常設展教育推廣計畫.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0. 胡耀恆(譯),Brockett, Oscar G.(1974).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
  11. 許瑞芳(2011).教習劇場與歷史的相遇:《一八九五開城門》與《彩虹橋》導演作品說明.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單文經(譯注),Dewey, J.(2015).經驗與教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3. 劉婉珍(2001)。以展覽為核心的博物館課程。博物館學季刊,15(4),3-18。
  14. 蔡奇璋(編),許瑞芳(編)(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 TIE.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賴淑雅(譯),Boal, A.(2009).被壓迫者劇場.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做為一種技藝.臺北:唐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