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次一等古蹟或另一類文資?論「歷史建築登錄制」之定位

并列篇名

Secondary Monuments or Alternativ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Positioning of "Regist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DOI

10.6686/MuseQ.202110_35(4).0003

作者

洪伯勳(Po-Hsun Hung)

关键词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制 ; 登錄制 ; 歷史建築 ; 私有老建築 ;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 designation ; registration ; historic buildings ; private old buildings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5卷4期(2021 / 10 / 01)

页次

53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過去「歷史建築」因適用拆除無罰則的「登錄制」,往往被視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內的爭議類別。然而歷史建築何以適用「登錄制」而非「指定制」,以及歷史建築與登錄制的結合是否仍有意義,卻缺少充分討論。筆者整理歷史資料與相關政府文書,發現「登錄制」最初係用以補充古蹟指定的「強制性」,故採取「鼓勵」的性質,並與數量較多而價值較低的「歷史建築」相結合。但歷史建築表彰的在地性,卻隨時代演變開始挑戰古蹟的獨特性,且兩者在概念與法規上的難以區分,則引發政治操縱文資審議的疑慮。為此,政府採取修法與函釋將「強制」的特性加入登錄制內(特別是取消毀損的罰則),並重新強調歷史建築與古蹟屬性不同之處,試圖再次完善「歷史建築登錄制」的保存功能。但筆者分析指出,這樣的發展與修正,一方面未能有效解決古蹟與歷史建築之間既有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因為登錄制度的鼓勵性質已於近年產生變化,同時為文化部2017年推出的「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挪用,而讓「歷史建築登錄制」(包含2016年修法後出現的子類別「紀念建築」)的定位顯得更為曖昧。是否應尊重現實發展而將歷史建築併入古蹟指定體系之下,成了迫切需要討論的問題。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the category of "historic building"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was controversial as registered historic buildings could be demolished without penalty. However, the "registration" versus the "design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he meaning of historic building registration have rarely been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relevant historical and official docu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results, in contrast to the "compulsory" designation of monuments,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for historic buildings was meant to be "encouraging" in nature, due to their large numbers. Over time, the locality of historic buildings challenged the uniqueness of monuments. In addition, the legal and practical ambiguity between 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raised suspicion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 by review committees. Therefo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corporated a "compulsory" feature into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through legal amendments and official declarations (no need for owner's consent and addition of penalties for demolition). Moreover, an attempt was made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ttributes between 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and to revamp the system for regist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However, this study argues that, on the one hand, such developments and amendments have failed to provide a clear legal and conceptual distinction between monument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On the other hand, recent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launch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private old buildings program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n 2017 have led to ambiguity i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for historic buildings (including the sub-category of commemorative buildings). Whether historic building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nument design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urrent reality, must be urgently address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文芸,傅朝卿(2013)。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建築學報,84,77-96。
    連結:
  2. 黃翔瑜(2017)。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早期形構及其發展 (1945-1984)。博物館學季刊,31(4),5-39。
    連結:
  3. 薛琴(2017)。2016 年版《文化資產保存法》之修訂及其意義。文化資產保存學刊,40,77-93。
    連結:
  4. Harrison, R.(2013).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Milton Park, Abingdon:Routledge.
  5. 王惠君(編)(2004).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執行手冊.屏東:屏縣文化局.
  6. 王順治(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4.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 王順治(2009)。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8. 王順治(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1. 總則、古蹟與歷史建築.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王順治(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2. 聚落、文化景觀.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文化資產之歷史建築業務資源手冊.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1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日本文化財保護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2001 歷史建築百景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3. 吳密察(策劃)(2004).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4. 林會承主編,2009。歷史建築清查,臺灣大百科全書。2021 年 4 月 18 檢索自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896。
  15. 林會承(編)(2006).2005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古物.古蹟.歷史建築.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16. 林會承(編)(2002).2001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古物.古蹟.歷史建築.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17. 林會承(編)(2007).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古物.古蹟.歷史建築.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18. 林會承(編)(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 林煥盛(1998)。百年經驗:日本的文化財保護法發展歷程。歷史文物,8(9),83-90。
  20. 洪致文(2016).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21. 洪致文,2019。不具文資價值背後:如何程序合法地「做掉」文化資產?鳴人堂。2020 年8 月 26 日檢索自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00/3869114。
  22. 陳昭榮(2011)。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23.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2013).文創大觀 1:臺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先覺出版社.
  24. 陳唯宗(2015)。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25. 陳啟信(2019)。由 2016 年修訂後《文化資產保存法》探討國內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變遷:以建築類文化資產為例。第十九屆文化山海觀國際研討會議
  26. 傅朝卿(2001)。歷史建築及其登錄之課題與問題。彰化藝文特刊,11,3-5。
  27. 楊佳燕(2008)。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
  28. 楊金玉(200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9. 漢寶德,2009。文資保存法該修補了,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20 年8 月 20 日檢索自 https://www.npf.org.tw/3/5791。
  30. 漢寶德、劉新圓,2009。古蹟應實施分級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20 年 8 月 20 日檢索自 https://www.npf.org.tw/3/5511。
  31. 劉佳盈(2020)。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32. 劉新圓,2018。改為國定古蹟就升格了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20年 8 月 20 日檢索自 https://www.npf.org.tw/1/18427。
  33. 劉新圓,2009。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20 年 5 月 10 日檢索自 https://www.npf.org.tw/3/6514。
  34. 蕭文杰,2021。臺灣價值≠文資價值?臺南「湯德章故居」被判不具文資身分的幾項質疑,鳴人堂。2021年5月20日檢索自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72/5329136。
  35. 蕭文杰,2018。那些年你以為被保存的「歷史建築」怎麼了? ARTouch。2020 年 5 月 12日檢索自 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226.html。
  36. 蕭文杰,2019。文資的 100 種死法:那些「想做掉」與「被做掉」的文化資產,鳴人堂。2020 年 8 月 23 日檢索自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72/389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