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年樹木.舊幹新枝-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的觀點與策略

并列篇名

Growing New Tree Branches: Perspectives on and Strategi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s Permanent Exhibition Renovation

DOI

10.6686/MuseQ.202204_36(2).0003

作者

江明珊(Ming-Shan Chiang)

关键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展示更新 ; 常設展 ; 設計策略 ;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 permanent exhibition ; exhibition renovation ; design strategies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6卷2期(2022 / 04 / 01)

页次

53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2021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在開展10年之際完成大規模展示局部更新。受限於經費,此次更新在原展覽既有的基礎下進行調整。雖然原有的大型造景仍保留不變,但其中展覽頭尾的展示完全打掉重練,圖文全面重新撰寫及設計,展品及多媒體均大幅增加。本文整理、記錄及分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此次更新的轉變。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進行原有展覽的問題及現有資源盤點後,以10年累積做為展覽基礎,但並非將展示觀點全數更新,而是1.0版的挪移。從「多元族群」觀點移動至「動態交會史」、從強調集體性的「大家的博物館」,調整為同時強調個體及集體。同時原提出的常民視角及原住民主體性,在2.0版被落實。在展示設計及轉化方式的運用上,採用對比性展示,並透過不同感官體驗避免參觀疲乏,更進一步創造了整場詩意的氛圍,讓觀眾心有所感。

英文摘要

In 2021,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NMTH), entitled Our Land, Our People: The Story of Taiwan, underwent extensive renovation for the museum's 10^(th) anniversary. The budget for this update only allowed for adjustments based on the original structure. Therefore, while much of the structure remained the same, the first and last sections were completely redon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ntent and explanatory texts. Numerous displays and multimedia content were also added. The aim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document and analyze this exhibition renovation experience and, after a discussion of the issues and resources of the original exhibition, present how the museum shifted its point of view - instead of imposing a new one - based on its research outcomes of the past 10 years. From "multiple ethnicities" to "dynamic encounters," and from the collective idea of a "museum of the people" to the inclusion of individuality, this shift is evident in Our Land, Our People version 2.0, particularly in the parallel representations of folk narratives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e updated exhibition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contrastive learning, while creating sensory experiences to avoid museum fatigue and providing a poetic atmosphe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志弘,沈孟穎(2006)。誰的「福爾摩沙」?展示政治、國族工程與象徵經濟。東吳社會學報,20,1-58。
    連結:
  2.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7。
    連結:
  3. 朱紀蓉(2014)。博物館發展中的國家力量:臺灣經驗討論。博物館學季刊,28(1),5-29。
    連結:
  4. 江明珊(2018)。當代國家博物館作為文化治理與後博物館的接觸地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2),37-59。
    連結:
  5. 吳淑華(2008)。論博物館展示方法面面觀。科技博物,12(1),57-73。
    連結:
  6. 胡家瑜(2007)。博物館、人類學與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形變化。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94-124。
    連結:
  7. 張崇山(2002)。博物館展示更新的迷思與省思。科技博物,6(5),4-13。
    連結:
  8. 陳瑞樺(2014)。一方記憶之所的流變與重構:以法國國立移民歷史城創設為核心的考察。文化研究,17,7-44。
    連結:
  9. Connerton, P.(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Hobsbawm, E. J.(Ed.),Ranger, T. O.(Ed.)(1983).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1. Kaplan, F. E. S.(Ed.)(1994).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Ourselves”: The Role of Objects in National Identity.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2. Lavine, S.(Ed.),Karp, I.(Ed.)(1991).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Washington D. 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3. Li, S.(2016).University of Leicester.
  14. Li、 Wei-Yi(2008)。巴黎,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15. 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 50 年: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6. 李子寧(2006)。藏品、歷史與展示政治: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收藏與展示的生命史。「臺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
  17. 李京燕(編)(2020).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 2019.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8. 林正儀(2004)。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19. 洪秀旻(1999)。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研究所。
  20. 胡家瑜(2005)。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2,3-39。
  21.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統籌編輯)(2013).201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創刊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2. 張婉真(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3.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書局.
  24.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南天書局.
  25. 許雪姬(2010)。臺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思想,16,71-100。
  26. 陳巨擘(譯),Andrews, M.(2015).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7. 陳慧玲(2001)。從「沙漠中的明珠:敦煌石窟特展」談博物館展示與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5(3),65-78。
  28. 黃旭(1993)。誰殺了黑面琵鷺?一次特展中展示設計的多面詮釋。博物館學季刊,7(2),75-82。
  29. 楊中信(1998)。虛擬實境。博物館學季刊,12(1),25-30。
  30. 楊翎(2010)。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31. 廖貽柔(整理)(2021)。這一次,更厚實且自由:常設展更新大解密。觀臺灣,48,26-31。
  32. 錢乃瑜(2021)。當母語唱名土地:一則表述臺灣「多元性」的製作故事。觀臺灣,48,32-35。
  33. 謝仕淵,2021.5.19。面對當代與指向未來的歷史博物館: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一),博物之島,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3700dd0a-81c6-4fad-96d3-f0c8ecc1d95b。
  34. 謝仕淵,2021.5.26。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三),博物之島,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daba80c1-aba2-4ff1-8243-254598fd4574。
  35. 謝仕淵,2021.5.21。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二),博物之島,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21e5fe9c-87fb-47a1-8e02-7b0b524c73e1。
  36. 謝國興,謝明如(2012)。2010 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19(2),209-258。
被引用次数
  1. 余孟璇(2023)。轉譯插畫及漫畫於展覽之應用初探-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更新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7(4),55-75+77。
  2. (2023)。運用口述歷史內容進行展示更新:以「電信@台灣」廳為例。科技博物,27(4),33-55。
  3. (2024)。多媒體於常設展之設計、轉譯──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77(3),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