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齡前兒童休閒之結構性阻礙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structural barriers on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preschoolers

DOI

10.6690/JSWPR.201912_(6).0003

作者

黃俐婷(Li-Ting Huang)

关键词

學前兒童休閒 ; 休閒結構性阻礙 ; 兒童休閒權利 ; preschool children's leisure ; leisure structural obstacles ; preschool children's leisure participation ; children's leisure rights

期刊名称

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9 / 12 / 01)

页次

63+65+67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休閒娛樂是兒童的休閒權利亦是兒童支持性福利服務。兒童的休閒權利因其年齡、能力與家庭、學校等社會環境脈絡而有其特定性。本研究深度訪談3戶住在苗栗地區家中有5歲幼兒園大班兒童的主要照顧者,分別為雙親家庭、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研究結果發現學前兒童休閒的結構性阻礙有休閒選擇受限於家庭結構的差異性、休閒玩伴的社會比較性以及休閒環境設施的單一靜態性。本研究結論則歸納出家庭結構與居住地區的差異,會相互阻礙學前兒童的休閒、學前兒童休閒權利受制於家族倫理、在貧窮次文化下學前兒童的休閒缺乏多樣化。本研究建議的實務意涵為充權女性主要照顧者具備家內休閒決策協商的能力、連結及時可近的兒童休閒資源網絡、在政策執行層面持續強化家庭與學校功能。

英文摘要

Recreation is a child's right to leisure and a child support welfare service. Children's right to leisure has its specificity due to its age, abili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uch as family and schoo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is study 3 households who live in the Miaoli area have the main caregivers of the five-year-old kindergarten class children, which are two-parent families,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famil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tructural barriers to preschool children's leisure are limit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 structure, the social comparison of leisure playmates, and the single static nature of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faciliti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 and residential areas, which will hinder the leisure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e leisure righ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re subject to family ethics, and the lack of diversific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s leisure in poor subculture. The practice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ain caregivers of empowering women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decisions and negotiate at home, and to link the children's leisure resources network in a timely manner, and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family and school functions at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level.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吳忠宏、張家銘、李枝樺(2009)。台中縣市國小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13-25。
    連結:
  2. 呂朝賢、陳柯玫、陳琇惠(2016)。童年剝奪及其成因。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3(1),151-194。
    連結:
  3. 杜娟娟(2008)。家庭休閒的性別教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45-87。
    連結:
  4. 林以正(1999)。華人的社會比較:比較什麼?與誰比較?為何比較?。本土心理學研究,11,93-125。
    連結:
  5. 林俊瑩、楊長杰(2010)。造成不同出身背景與社經地位的學前幼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差異之因果機制:教育期望與社會網絡的中介角色。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1),1-29。
    連結:
  6. 林瑩昭、楊子瑩(2014)。社會比較與金錢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台南市高中職 學生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8(1),99-127。
    連結:
  7. 唐先梅(2010)。當「休閒」遇上「工作」與「家務」─兩性在休閒經驗的差異。觀光休閒學報,16(1),1-18。
    連結:
  8. 許義忠、李幸蓉(2004)。三位空巢期女性的工作、休閒與家庭意識型態:自覺與賦權的過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159-200。
    連結:
  9. 陳儒晰(2010)。幼教人員對於電視景觀中幼兒學習定位之思考: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3,38-58。
    連結:
  10. 黃愫芬、前橋明(2017)。台灣學齡前兒童休閒活動參與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7,1-22。
    連結:
  11. 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7(1),179-223。
    連結:
  12. 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阻礙與阻礙協商。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
    連結:
  13. Crawford、Godbdy(1991)。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Leisure Sciences,9,119-127。
  14. Denzin、Lincoln(2000)。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5. Horna(1989)。The leisure component of the parental rol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1,228-241。
  16. Kaudshin、Martin(1988)。Child welfare services。New York:Gardner Press。
  17. Lundy, Laura(2018)。Laura Lundy (2018). Children'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2018 秋季論壇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的下一步兒童權益的檢討與實踐」 會議手冊(第59 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18. Shaw(1992).Defining family leisure: All examination of women's and men's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family time.Leisure Sciences,14,271-286.
  19. 王志慧、蔡英美、陳盈幸(2008)。幼教老師休閒知覺自由、休閒利益和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9(1),17-28。
  20. 古允文編(2017)。社會工作概論。臺中:華格納。
  21. 石泱、劉弘毅(2016)。104 年度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基隆市政,1-201。
  22.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
  23. 吳明儒校閱(2018)。社區工作。臺中:華格納。
  24. 吳英偉譯、陳慧明譯(1996)。休閒社會學。臺北:五南。
  25. 李晶、章宏智(2006)。影響兒童休閒活動參與之因素探討。台灣教育,642,43-47。
  26. 沈姍姍(2006)。貧窮與教育關係之探討: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35-61。
  27. 沈湘縈(2015)。苗栗縣兒童生活樣貌與福利服務需求。中華管理發展評論,4(2),57-70。
  28. 尚憶薇(2008)。兒童運動與休閒活動設計。臺北:五南。
  29. 孫建忠譯、傅玉琴譯、吳俊輝譯(2007)。兒童貧窮與社會排除:兒童的觀點。臺北:心理。
  30. 張朝琴(2009)。剝奪、排除與兒童脫貧─資產累積福利理論觀點。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93-117。
  31. 郭靜晃(2016)。兒童社會工作─SWPIP 實務運作。臺北:揚智。
  32. 陳心怡、唐宜楨(2017)。從兒童權利觀點論家庭關係的新轉變─以兒童參與表意權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65,31-42。
  33. 彭淑華校閱(2015)。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臺北:華都文化。
  34. 彭懷真(2017)。家庭社會工作。臺北:揚智。
  35. 曾華源編(2013)。社會個案工作。臺北:洪葉。
  36. 馮燕、江東亮、田旻立(2013)。臺灣大型調查用家長教養量表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1-20。
  37. 黃淑榕、黃祺惠(2010)。家長對學前子女休閒態度之研究。幼兒休閒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8. 黃源協編(2015)。社會工作概論。臺北:雙葉。
  39. 劉宏裕編(2010)。休閒社會學─議題與挑戰。臺北:揚智。
  40. 劉佳蕙(2011)。家長安排大班幼兒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灣首府大學學報,2,1-20。
  4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42. 蔡宏進(2009)。休閒遊憩概論─社會與人文觀點。臺北:五南。
  43.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一0三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檢索日期: 2019-05-10 。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430。
  44. 鄭凱芸(2011)。從生命歷程觀點看危機家庭隔代教養者的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4,6-27。
  45. 鄭麗珍(2004)。兒童及家庭貧窮問題與需求探討。貧困家庭自立脫貧方案與實務研討會彙編,臺中:
  46. 駱明潔、陳依菱(2011)。中部地區幼兒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幼兒保育學刊,9,77-99。
  47. 駱明潔、陳依菱(2011)。親子共視與幼兒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89-207。
  48. 駱明潔、陳依菱(2012)。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兒童保育學刊,9,77-99。
  49.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