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寄養服務與早期療育:南高雄家扶中心寄養家庭參與早期療育經驗之探究

并列篇名

Foster Care and Early Ca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Foster Families Participating in Early Care in South Kaohsiung Department of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as an Example

DOI

10.6690/JSWPR.202112_(10).0002

作者

王天祥(Tien-Hsiang Wang);吳佩穎(Pei-Ying Wu);葉湘郁(Hsiang-Yu Yen)

关键词

寄養服務 ; 早期療育 ; 發展遲緩寄養童 ; foster care ; early intervention ; foste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期刊名称

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21 / 12 / 01)

页次

27+29+31 - 7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寄養服務是一種替代性服務,提供寄養童重新經驗家庭生活,滿足其受照顧、被關愛以及促進身心發展之需求,近年來,南高雄家扶中心安置之寄養兒少,超過5成為未滿6歲之兒童,發展遲緩比例高達4成5以上,顯示發展遲緩議題乃是寄養服務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本文期待透過寄養父母在寄養童的發展遲緩議題上,從面對、處置、療育安排、療育成果等等過程的主觀感受,凸顯早期療育對於寄養服務的重要性,以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寄養家庭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童接受早期療育之感受、考量與安排。二、了解影響寄養家庭早期療育安排之因素,以及對於早期療育介入成效的看法。三、提供後續寄養服務工作相關訓練課程與輔導工作規劃之建議與參酌。本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入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採取立意取樣,以積極帶領寄養童進行療育經驗為抽樣標準,並盡量涵蓋不同年資之寄家,成功訪談9戶寄養家庭。初步研究發現,經驗學習是寄養父母重要的學習途徑;在療育安排上,療育成效、孩子適應度以及早療專業團隊互動經驗乃是最重要的考量,此外,實際參與以及孩子的進步,是建構寄養父母早期療育知能以及專業認同主要來源,進而強化其持續帶領寄養童進行早期療育之動力。

英文摘要

Foster care is an alternative service that provides foster children to re-experience family life and meet their needs to be cared for, loved, and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foster children placed by the South Kaohsiung Family Support Center more than 50% are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6. The proportion of developmental delay is as high as 45% or more. That is meaning that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al dela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ster care servic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ect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foster care services through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of foster parents on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al delay in foster children, from the process of confrontation, treatment, arrangements, outcomes, etc.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feelings, considerations and arrangements of foster families in the face of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children receiving early intervention. 2.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rrangeme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s well as their view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s. 3.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raining courses and work planning related to follow-up foster care services. This paper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collect data, adopts Purposive Sampling, takes the experience of actively leading foster children into early intervention as the sampling standard, and tries to cover foster family with different years of service. We successfully interviews 9 foster families. We found that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approach for foster parents. In the arrangeme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the mo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children's adapt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experience with professional team. In addition, the actu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hild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onstructing the foster parents' knowledge about early interven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strengthen the motivation of foster families to continue to lead foster children in early interven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曼曲(2016)。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發展沿革。國教新知,63(4),46-54。
    連結:
  2. 林雅容(2016)。社工人員、教保人員與家長對早期療育到宅服務觀點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7,47-67。
    連結:
  3. 傅秀媚,沈芳榕(2009)。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方案之建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1-24。
    連結:
  4. 曾凡慈(2008)。發現「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台灣社會學,15,165-215。
    連結:
  5. 鄭夙芬,鄭期緯,林雅琪(2005)。以充權為觀點的早期療育家庭之家庭功能探討。臺灣社會工作學刊,3,51-97。
    連結:
  6. 鄭雅莉(2018)。早期療育服務需求、家庭成果和家庭生活品質相關研究~以花蓮縣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庭為例。高雄師大學報,44,63-88。
    連結:
  7. 王天祥,吳佩穎,楊侏紜(2018)。兒童少年寄養服務概況與困境之探討:以南高雄家扶中心寄養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61,290-303。
  8. 王素貞(2016)。家長的早期療育選擇-以五個個案為例。長庚科技學刊,24,161-176。
  9. 吳芝儀(譯),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台灣:濤石文化.
  10. 李佩芬(2007)。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11. 林巾凱,傅秀媚,張秀玉,劉芷瑩(2010)。家長主觀評量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發展改善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8(1),40-54。
  12. 林玉英,吳素芳,黃毓梅(2013)。另類的非典型家庭-淺談寄養家庭。家庭教育雙月刊,44,6-27。
  13. 林美媛(2010)。慢飛天使- 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醫療品質雜誌,4(1),9-14。
  14. 南高雄家扶中心(2016)。南高雄家扶中心(2016)。2015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15. 南高雄家扶中心(2017)。南高雄家扶中心(2017)。2016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16. 南高雄家扶中心(2021)。南高雄家扶中心(2021)。2020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17. 南高雄家扶中心(2022)。南高雄家扶中心(2022)。2021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18. 南高雄家扶中心(2018)。南高雄家扶中心(2018)。2017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19. 南高雄家扶中心(2019)。南高雄家扶中心(2019)。2018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20. 南高雄家扶中心(2020)。南高雄家扶中心(2020)。2019 年高雄市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
  21. 洪婷鈴(2005)。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22. 倪志琳,田佳靈(2015)。育有特殊幼兒大陸籍媽媽早期療育經驗之探究。長庚科技學刊,23,79-98。
  23. 孫世恆,楊玲芳(2006)。早期療育發展遲緩兒童篩檢模式之建立。物理治療,31(6),383-390。
  24. 翁毓秀(2011)。台灣地區兒童少年安置照顧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3,294-308。
  2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台灣:麗文文化.
  26. 高雅雯(2019)。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7.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北:揚智.
  28. 張秀玉(2006)。正向角度的思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優勢評量之概念與面向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4,173-190。
  29. 許素彬(2008)。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未出版
  30.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兒醫誌,37,19-27。
  31. 陳明賢(2000)。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32. 陳嬿如(2003)。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
  33. 曾佩玲,藍元杉(2019)。受虐兒童在寄養家庭的親職照顧- 重建安全依附的旅程。社區發展季刊,167,88-97。
  34. 湯于萱(2014)。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
  35. 廖廷衛(2015)。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36. 蔡承璋(2006)。我國早期療育的發展沿革與實施現況。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
  37. 衛生福利部(2021)。兒童及少年寄養家庭服務工作指引。取自: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AT10.aspx?lsid=FL095434
  38.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基準。取自:file:///C:/Users/User/Downloads/File_173300.pdf
  3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8-13976-113.html
  40. 鄭期緯(2004)。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41. 鍾珠宜(2007)。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2023)。寄養家庭照顧輕度智能障礙寄養兒童及青少年的經驗──角色理論的角度。社區發展季刊,183,23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