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桃園大牛椆方言的形成與發展-發祥地的追溯與語言層次、共時演變的分析

并列篇名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uagutiau Dialect in Taoyuan, Taiwan: 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Study

DOI

10.6710/JTLL.200301_(1).0003

作者

洪惟仁(ANG Uijin)

关键词

大牛椆方言 ; 閩南語方言島 ; 方言接觸 ; 共時演變 ; 社會方言學 ; Tuagutiau dialect ; a linguistic island of Southern Min ; homeland ; linguistic stratum ; synchronic change ; socio-dialectology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03 / 01 / 01)

页次

25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大牛椆方言是位於客語區內桃園縣新屋鄉下埔村及永興村的一個閩南語漳州腔方言島。居民經由廣東海豐縣移民台灣已經265年,雖然長期在客家語區的保護,仍然保有典型的原鄉方言特色,但複雜的語言接觸,使它吸收了很多潮州腔閩南語和海豐客家話的語言成分,因而形成一個口音特殊的閩南語。本文首先根據傳統方言學調查所得的資料,進行與漳州話、現代海陸豐方言、潮州話、客家話的比較,追尋大牛椆方言的形成,並追溯其漳州的發祥地。近年來大牛椆方言受到台灣優勢腔的影響,正在進行劇烈的變化,漸漸地喪失其原來的特色。本文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根據社會方言學調 資料,考察這個方言受到台灣優勢腔的影響,而正在進行的變化。

英文摘要

The Tuaguitiau dialect of Southern Min is a small language island situated in the Hakka speaking area, Hsin-wu district in Taoyuan, Taiwan. The inhabitants migrated from Chang-chou of Fuchian via Lu-feng of Kwang-tung 265 years ago. Enveloped by the Hakkaese and Chao-chou dialects for a long time, the dialect borrowed some linguistic elements from Hakkaese and Chao-chou dialect, but it still maintains many essential dialectal features of Chang-chou. This paper focuses on tracing its homeland and its history, and analyzing its linguistic stratum diachronically, and its development synchron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raditional dialect survey and socio-dialectological investig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黃謙編. 1800.《彙音妙悟》。廈門:會文書莊石印。
  2. 台灣漢語方言之分佈及諸語言之競爭力分析
  3. 謝秀嵐編. 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高雄:慶芳書局複印。
  4. Douglas, Carstairs (杜嘉德). 1875.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台北:古亭書局複印。
  5. Medhurst, Walter Henry (麥都思). 1837. Dictionary of the Hok-kë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Macao, China: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6. Sieele, B. A. John (汲約翰). 1924. The Swatou Syllabary with Mandarin Pronunciation(《潮正兩音字集》)。上海:英國長老會。
  7. 中島幹起(1979)。福建漢語方言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語大?????????言語文化研究所。
  8. 周長楫(1986)。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9-84。
  9. 林道成(1992)。潮州話的一種特殊變調。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0. 洪惟仁(2002)。變化中的汐止音:一個台灣社會方言學的個案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11. 洪惟仁(2001)。台灣漢語共時方言學:歷史與展望。廈門大學第七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
  12. 洪惟仁(1991)。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的價值。台灣文獻,42(2),95-115。
  13. 洪惟仁(1990)。《彙音妙悟》的音讀。第二屆閩方言研討會
  14. 洪惟仁(1989)。台灣諸語言之分佈與融合消長之競爭力分析。台灣風物,38(2),43-80。
  15. 洪惟仁(1998)。閩南語輕聲及其語法、語用分析。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
  16.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17. 洪惟仁(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18. 洪惟仁(1990)。漳州三種十五音之源流及其音系。台灣風物,40(3),55-78。
  19. 張屏生(2002)。桃園新屋鄉大牛椆閩南語語彙稿。屏東:著者發行。
  20. 張屏生編(2002)。方言論叢。屏東:著者發行。
  21. 陳淑娟(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2. 陳淑娟(2001)。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2001年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3. 楊必勝、陳建民(1984)。海豐方言動詞的態。語言研究,2,115-129。
  24.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1996)。廣東海豐方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25. 楊時逢(1957)。台灣桃園客家方言
  26.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
  27. 蔡俊明(1991)。潮州方言詞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中心。
  28. 蔡俊明(1976)。潮語詞典。周法高發行。
  29. 駱嘉鵬(2001)。白沙屯方言的聲調特色。廈門大學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
  30. 龔煌城、洪惟仁(199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娟、江文瑜(2007)。臺灣大牛欄、關廟方言特殊方音的語體轉移與口音流動。漢學研究,25(1),437-466。
  2. 洪惟仁(2011)。台灣西北海岸的語言分佈與閩客互動。臺灣語文研究,6(2),29-64。
  3. (2017)。臺灣民眾的家庭語言選擇。臺灣社會學刊,62,5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