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兒子的大玩偶〉中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并列篇名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he Sandwich Man

DOI

10.6710/JTLL.200901_(3).0008

作者

徐富美(Fu-mei HSU)

关键词

兒子的大玩偶 ; 語篇 ; 銜接 ; 連貫 ; 系統功能語言學 ; the Sandwich Man ; text ; cohesion ; coherence ;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9 / 01 / 01)

页次

129 - 1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兒子的大玩偶〉是黃春明作品當中銜接手法相當特殊的一篇,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角度來分析其語篇上的銜接與連貫。本文首先介紹〈兒子的大玩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及其敘事結構;然後用Hallilday & Hasan(1976)的銜接架構來描述〈兒子的大玩偶〉在詞彙語法上的銜接,並指出其銜接理論未及「文化語境」的層次,而〈兒子的大玩偶〉語篇銜接的特殊之處是在文化語境的層次上;最後並說明〈兒子的大玩偶〉如何利用文化語境的銜接來產生連貫。通過本文對文化語境銜接與連貫的探討,可以把語言分析提升到語類層次。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aiwanese novelist Chun-ming Huang's the Sandwich Man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he work’s style exhibits a subtle cohesion not evident from a superficial reading. In this paper I first discus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n its lexicogrammatical cohesion following Hallilday, M. A. K. & Ruqaiya Hasan's (1976)framework, and I explain that the cohesion found in the Sandwich Man is on the level of cultural context. Finally I show how the Sandwich Man uses cohesive types of cultural context to produce its coherence.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used in this paper helps expand the scope of such studies to include J. R. Martin's genre leve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Christie, Frances(ed.),Martin, J. R.(ed.)(2000).Genre and Institutions: Social Processes in the Workplace and School.London:Continuum.
  2. Halliday, M. A. 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Edward Arnold.
  3. Halliday, M. A. 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4. Halliday, M. A. K.,Hasan, Ruqaiya(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5. Halliday, M. A. K.,Hasan, Ruqaiya(1991).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Martin, J. R.(1992).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Amsterdam:Benjamins.
  7. Robins, R. H.、許德寶譯(1997)。簡明語言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王寅(2005)。認知語言學探索。重慶出版社。
  9. 王寅(2006)。認知語法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0. 古繼堂(1992)。台灣小說發展史。文史哲出版社。
  11. 白少帆(1987)。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
  12. 任紹曾(2003)。詞匯語境線索與語篇理解。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251-258。
  13. 朱永生編、嚴世清編、苗興偉編(2004)。功能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4. 朱永生、嚴世清(2002)。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5. 何自然(2001)。語用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16. 封宗信編(2006)。現代語言學流派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17. 洪醒夫(2005)。黑面慶仔。爾雅出版社。
  18. 胡壯麟(2000)。功能主義縱橫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 胡壯麟(1996)。有關語篇銜接理論多層次模式的思考。外國語,1996(1),1-8。
  20. 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1. 胡壯麟編、朱永生編、張德錄編、李戰子編(2005)。系統功能語法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張建理(1998)。連貫研究概覽。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4),40-46。
  23. 張德祿(1993)。語篇連貫與語篇的非結構性組織形式—論語篇連貫的條件。外國語,1993(3),1-6。
  24. 張德祿(2001)。論銜接。外國語,2001(2),23-28。
  25. 張德祿(2000)。論語篇連貫。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103-109。
  26. 張德祿(1999)。語篇連貫研究縱橫談。外國語,1999(6),24-31。
  27. 曹逢甫(2004)。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8. 程琪龍編(1994)。系統功能語法導論。汕頭大學出版社。
  29. 黃春明(2006)。兒子的大玩偶。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30. 黃國文(2001)。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31. 楊逵、張恆豪編(1990)。楊逵集。前衛出版社。
  32. 葉石濤(1998)。台灣文學史綱。春暉出版社。
  33. 劉潤清編(1999)。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4. 魯忠義、彭聃齡(2003)。語篇理解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