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宜蘭壯圍詔安客家話的音韻及詞彙特點試析

并列篇名

Survey on Zhao-an Dialect of Hakka in Zhuang-wei Township, Yi-lan County

DOI

10.6710/JTLL.200901_(3).0011

作者

吳中杰(Al Chung-chieh Wu)

关键词

詔安客家話 ; 壯圍 ; 語言比較 ; 語言接觸 ; 語言使用 ; Zhao-an dialect ; Zhuang-wei Township ; language comparison ; language contact ; language use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9 / 01 / 01)

页次

215 - 2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宜蘭地區的漢主要來源是漳州府移民,而其中又以來自漳浦、詔安、平和、南靖四個縣份者為多。其中詔安、平和、南靖、雲霄的移民,均包含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和台灣其他地區的漳州客家一樣,平和、南靖客話罕見使用情況,宜蘭縣清代移民後裔殘存的是詔安客話。關於宜蘭的詔安客話及其語用情況,此前已見若干陳述。出身冬山鄉的語言學家李壬癸先生曾為文表示,到他祖父還會說詔安客語,他的父親會聽不會說,祖先時所用祭文一定以詔安客語來唸。李壬癸先生自己則完全不會聽和說客語此推算,冬山鄉珍珠里簡李姓宗族的詔安客語流失約在日治晚期。而據洪惟仁的研究,另一處詔安客語的使用點:礁溪鄉三民村的賴姓,則遲至1950年代才不再普通使用。1980年代晚期的礁溪「只剩六七十歲的極少數老人會說客家話」。行及21世紀,一般都認為宜蘭詔安客家話目前已經消失,但近年吳敏顯卻撰文說道:壯圍鄉忠孝村的姓游仔底,是一個詔安秀篆客游姓的單姓聚落,該地的游林屘女士還會說詔安秀篆客家話。筆者於2005年5月及6月、2006年3月、2007年3月,前往當地實查,發現吳氏所言無誤,而且不止游林屘,庄中一位超過90歲的老者也會說,可惜已中風。而游林旺的長子、長女,也都會說一部分。此外還有游景源、游象勝會講數十個詞彙。過去對於台灣詔安客家話的研究,都集中在雲林二崙、崙背或桃園大溪、八德;雖然詔安客話應該曾是宜蘭地區甚為通用的語言,但是宜蘭的詔安客話從未見完整描述,此點無論對於詔安客話的研究,或是清代宜蘭客家移民的研究,皆屬缺憾。本文將以游林居女士(2008年76歲)為主要發音人,整理出共時音系,並和中古音系做比較,同時臚列壯圍跟各地(褔藉秀篆、桃園大溪、雲林崙背)詔安客話,以及台灣最通用的四縣客家話的異同,指出該方言點的特殊詞彙、構詞乃至音變現象,並說明壯圍詔安客話的山攝開口四等讀細音,在漢語古音理論上的意義。最後 討論宣蘭詔安客話的殘留和轉用情形。

英文摘要

Zhao-an dialect of Hakka was once spread widely all around Taiwan in Ch’ing Dynasty. Most of the villages speaking this tongue have gradually been extinct nowadays, and the well-known residues lie on both Tao-yuan and Yun-lin Counties, which attracts many linguists to conduct their research there. However, Zhao-an speakers in Zhuang-wei Township, Yi-lan County have never been noticed until discovered by a senior local press. The author had investigated there since 2005 to 2007, established its sound inventory through the survey char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daily vocabularies. Following the phonological framework of ancient Chinese, and also by making comparisons among related dialects, we unveiled remarkable unique features of Zhuang-wei. Some of them ar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keeping the same form as in Zhao-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 different from the speakers in Yun-lin. Meanwhile, parts of the features are innovative, both phonologically and morphologically, but not overwhelmingly influenced by the dominant local dialect of Southern Min. It is heuristic when Zhuang-wei acts differently from related dialects in division III and IV words of shan rhyme-group. Finally, a brief sketch is made on the language use of those Zhao-an speakers in the whole Yi-lan Coun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張屏生(2003)。雲林縣崙背鄉詔安腔客家話的語音和詞彙變化。台灣語言研究,1(1),69-89。
    連結:
  2. (2005)。言語與言語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
  3. 呂嵩雁. 1995.《台灣詔安方言稿》,未刊。
  4. 吳中杰. 1997.<客語詔安話的歸屬及閩客語劃分標準的修訂>,未刊。
  5. (1999)。鴻江族譜。福建平和:華夏和鴻溪江氏淵源研究會。
  6. Norman, Jerry(1982).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owu Dialect.Monumenta Serica,53,543-583.
  7. Pukui, M. K.,Elbert, S. H.(1992).New Pocket Hawaiian Dictiona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8. 吳中杰(2002)。臺灣漳州客家與客語。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
  9. 吳中杰(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10. 吳中杰(2000)。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客語聲母的演變。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台北:
  11. 吳中杰(2003)。粵台饒平客語異同比較及差異成因試析。客家研究輯刊,2003(1)
  12. 吳敏顯(2002)。宜蘭河岸的客家莊─六結姓游仔底。宜蘭文獻,60,85-91。
  13. 呂嵩雁(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
  14. 李壬癸(1995)。從李氏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台灣史研究,2(1)
  15.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6.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7.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18. 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4),427-475。
  19. 張光宇(2004)。客家知識論壇─語言篇。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
  21. 張其昀(1982)。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2. 張屏生(2001)。從閩客方言的接觸談語音的變化—以台北縣石門鄉的武平客家話為例。第 7 屆國際暨第 19 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3. 莊初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3),81-87+94。
  24. 許時烺(2005)。語言活化石~饒平客家話的電子書。中壢:中平國小94 年度資優教育“饒平客家研究專題”。
  25. 陳秀琪(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26. 曾少聰(1994)。客家話與閩南話的接觸:以平和縣九峰客話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
  27.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8. 游汝杰(2003)。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游汝杰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9. 詹伯慧(1993)。廣東省饒平方言記略。方言,129-141。
  30. 趙則玲、鄭張尚芳(2002)。浙江景寧畲話的語音特點。民族語文,2002(6),14-19。
  31. 潘英(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許慧娟(2016)。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46(4),655-741。
  2. 許慧娟(2019)。細說宜蘭漳州腔hun^(55[33])su^(55)的成因及其相關議題。清華學報,49(2),33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