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泰雅語的語言活力與語言復振-以司馬庫斯及竹東為例

并列篇名

Language Vitality and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of the Atayal in Taiwan: The Cases of Smangus and Chutung

DOI

10.6710/JTLL.201003_5(1).0002

作者

陳淑娟(Shu-Chuan CHEN)

关键词

語言活力 ; 語言復振 ; 泰雅語 ; 司馬庫斯 ; 竹東 ; language vitality ;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 Atayal language ; Smangus ; Chutung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卷1期(2010 / 03 / 01)

页次

15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司馬庫斯及竹東泰雅語的活力及語言復振,研究問題為:(1)運用聯合國的語言活力評估因素,評估司馬庫斯及竹東泰雅語的語言活力;(2)分析司馬庫斯及竹東泰雅語活力不同的成因;(3)運用Fishman 的「逆轉語言轉移」理論,分析兩地泰雅語趨近Fishman「世代斷層分級表」的哪一個等級,據以探討有效的語言復振方案。研究方法為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兩地在聯合國語言活力評估中的四個因素評估結果不同,因此所需採取的語言復振策略也各異。司馬庫斯泰雅語相當於Fishman「世代斷層分級表」的第六級,其需要訓練族人讀寫的能力;竹東泰雅語趨近第七級,急需讓族語恢復世代溝通的功能。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language vitality and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of the Atayal of Smangus and Chutung.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1) applying United Nations language vitality evaluation factors to evaluate multiple facets of the vitality of Smangus and Chutung Atayal; (2) analyzing the reasons which cause language vit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Smangus and Chutung Atayal; (3) applying Fishman's theory of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o assess which level of Fishman's 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the Smangus and Chutung Atayal approach and investigate effective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methodology consisted primarily of participation in and observation of in-depth interviews.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that Smangus ranked level six in Fishman's 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suggesting a need to teach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o the tribes' people. The Atayal of Chutung approaches level seven, the key aspect of this level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being the recovery of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2007)。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2. Coulmas, Florian(ed.)(1997).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Oxford:Blackwell.
  3. Fishman, Joshua A.(1991).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4. Holmes, Janet(1992).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London:Longman.
  5. Li、 Paul Jen-kuei(2008).The great diversity of Formosan language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9(3),523-54.
  6. UNESCO(2003).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the UNESCO Programme "Safeguarding of Endangered Languages",Paris-Fontenoy:
  7. 何德華(1995)。雅美語的語言活力。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小型研討會,台北:
  8. 李壬癸、何月玲(1989)。蘭嶼雅美語初步調查報告。漢學研究通訊,7(4),224-232。
  9. 彼得‧特拉吉爾、周紹珩譯(1992)。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0. 林金泡(1995)。母語與文化傳承。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
  11. 林俊強(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12. 施政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13.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14. 張學謙(2003)。回歸語言保存的基礎:以家庭、社區為主的母語世代傳承。臺東師院學報,14,97-120。
  15. 張學謙(1999)。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劃。臺東師院學報,10,155-172。
  16.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出版社。
  17. 陳淑娟(2004)。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8. 陳淑娟(2007)。台灣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的個案研究─以閩、客雙語的大牛欄及泰雅族水田部落為例。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
  19. 陳淑娟、江文瑜(2005)。語言能力、語言使用與母語維繫—以泰雅族水田部落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2,139-154。
  20. 陳淑娟、江文瑜(2006)。泰雅語的語言轉移、流失與再興—尖石水田部落的調查研究。中國首屆人類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
  21. 陳慧萍(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22.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23. 黃宣範(1991)。社會語言學的一些觀察。國文天地,7(6),16-22。
  24. 黃宣範、張宗智(1995)。噶瑪蘭語: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
  25. 黃美金(2000)。台灣南島語言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36,79-110。
  26. 劉秋雲(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27. 蔡秀菊(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28. 鄭錦全編(2007)。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9. 盧慧真(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30. 韓世芬(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Ying-Hwa Chang,Chien-Chia Liu(2022)。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族語能力:婚配與移徙模式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4),781-815。
  2. 劉彩秀,章英華,李壬癸(2023)。臺灣南島語言瀕危狀況研究:抽樣調查之結果。臺灣語文研究,18(2),22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