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漢字類型與詞語探源-由現階段台灣閩南語用字的發展說起

并列篇名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Chinese Dialect's Character, Word, Language and "Types of Character"----in Views of Now-using Taiwan-Minnan Dialect

DOI

10.6710/JTLL.201103_6(1).0002

作者

董忠司(Chung-Szu TUNG)

关键词

台灣語 ; 閩南語 ; 本字 ; 語源 ; 詞源 ; 字源 ; 用字類型 ; Taiwanese ; Minnan dialect ; original character ; source of character ; source of word ; source of language ; type of character's selection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卷1期(2011 / 03 / 01)

页次

1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歷史上來說,方言本字的考察,在學者和民眾的共同關注下,方法和成果有長足的進步,但是還存在著若干觀點需要調整。本論文藉由台灣官方所公布的台灣閩南語漢字屬性分析,指出漢字考察應該重視「語源」、「詞源」和「字源」三源和八個類型,並提出「準本字」、「移形字」和「再借字」等概念。

英文摘要

Indeed, there are som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ing of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dialects. Some concepts, however, should be clarified furth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about Taiwan-Minnan dialect,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hree sourc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character, word and language, and eight types of character.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ree concepts including allow-original(準本字), shape-lending(移形字) and reborrowing words(再借字).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1970)。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
  2. 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 2007-8. 《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 年 5月 30 日公布臺語漢字第一批(300 字/詞)、2008 年 5 月 1 日公布第二批(100 字/詞)表,其第三批將於 2008 年年底公布。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
  3. 丁度編(1983)。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
  4. 大新書局編輯部(1973)。綜合日華大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5. 小川尚義(1993)。臺日大辭典。台北:武陵出版社。
  6. 小川尚義(1993)。臺日大辭典。台北:武陵出版社。
  7.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編(1984)。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編(1990)。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1984)。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2001)。現代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甘為霖(1987)。廈門音新字典。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12. 何華珍(2004)。日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志。台北:作者自印。
  14. 吳守禮(1998)。閩臺方言研究集(2)。台北:南天書局。
  15. 吳守禮(1995)。閩臺方言研究集(1)。台北:南天書局。
  16. 吳守禮(1987)。閩南方言的讀音和語音─兼釋音字脫節的現象雜談。文史哲雜誌,3(3),3-20。
  17. 吳守禮(1987)。閩南方言的讀音和語音─兼釋音字脫節的現象雜談。文史哲雜誌,3(4),11-32。
  18. 李如龍(1988)。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 李國文(1997)。東巴文化辭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 李榮、熊正輝、張振興(2002)。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1. 周長楫(2006)。閩南方言大辭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2. 周斌(2005)。東巴文異體字研究。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孟慶惠(2005)。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4. 姚榮松(200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國文學報,29,193-229。
  25. 姚榮松(1995)。閩南語書面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6. 洪惟仁(1988)。談鶴佬語的正字與語源。臺灣風物,38(1),1-49。
  27. 浙江桐廬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92)。桐廬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28. 連橫(1957)。臺灣語典。台北:中華叢書編撰委員會。
  29. 陳伯陶(2004)。新時代日漢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30. 陳彭年、余廼永校註(1980)。互注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聯貫出版社。
  31. 陳彭年、余廼永校註(1999)。游汝杰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楊秀芳(2002)。閩南語字彙。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33. 楊秀芳(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111-146。
  34. 楊秀芳(2002)。閩南語字彙。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35. 董忠司(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36. 董忠司(1993)。有關臺灣語tsa1pɔ1 tsa1bɔ2的探源問題-試論可能是閩越語殘留的一個痕跡。第三屆國際閩方言討論會,香港:
  37. 董忠司(1993)。早期臺灣語裡的非漢語成分初探。新竹師院學報,7,383-404。
  38. 趙淨修(2001)。東巴象形文常用字詞譯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39. 潘朝霖、韋宗林(2004)。中國水族文化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40. 鄭飛洲(2005)。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41.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2. 顏森(2005)。廣集韻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3. 魏忠編(2004)。中國的多種民族文字及文獻。北京:民族出版社。
  44. 關東昇編(2001)。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邱偉欣(2021)。郭秋生tī《南音》內底ê台灣話文實踐佮困境對現代台語教育ê啟示。台灣學誌,20,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