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

并列篇名

The Types and Districts of Min-Nan Dialect in Changhua County

DOI

10.6710/JTLL.201109_6(2).0007

作者

涂文欽(Wen-Chin TU)

关键词

閩南語 ; 方言接觸 ; 地理方言學 ; 方言類型 ; 變體分佈圖 ; 方言分區圖 ; Min-nan Dialects ; dialect contact ; dialect geography ; structural diffusion ; lexical diffusion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卷2期(2011 / 09 / 01)

页次

111 - 1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音韻特徵」為核心,調查彰化縣二十六個鄉鎮,共112 個65 歲以上,世居當地的老人的語音資料。進行彰化縣閩南語的方言類型及分佈之研究,畫出各字類的方言變體分佈圖及等語線,最後畫出閩南語方言分區圖。我們畫出1 張彰化縣閩南語方言分區圖,38 張彰化縣閩南語方言變體分佈圖。在每張方言變體分佈圖中,我們畫出等語線,並畫出5 張彰化縣閩南語方言等語線束圖,呈現彰化縣閩南語分佈的情形。最後,我們建立彰化縣閩南語的方言分區,並歸納出彰化縣閩南語演變的動機及語言接觸的類型。

英文摘要

The topic of this research, "The types and districts of Min-Nan dialect in Changhua County", according to phonetic feature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trip. The research collected speech database of 112 elder, who are older than 65 years old; therefo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language, and draw bundle of isoglosses to proof the correction of Changhua County Min-Nan distribution by drawing dialect area atlas and variety diagram. First, we discussed the variants and distribution of 入, and we found the variants and distribution of 入are explored to proof the theory of lexical diffusion and structural diffusion. Second, we discussed the variants and distribution of single vowel, diphthongs, Nasals of the area. Third, we discussed the variants and distribution of tone of the area. We found that "level tone", "medial tone", has became mainstream. Finally, we concluded with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anghua Min-Nan, and types of languages contact. We drew a dialect area atlas, 38 pieces of dialect variety diagram of Min-Nan in Changhua County. We drew isogloss in each dialect variety diagram. At last, we drew 5 pieces of bundle of isoglosses diagrams to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Changhua Min-N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洪惟仁(2009)。臺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臺灣語文研究,3
    連結:
  2. 臺灣總督府.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3. Chambers, J.K.、Trudgil, Peter(2002)。方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 Gussenhoven, Carlos、Jacobs, Haike(2001)。音系學通解。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 Labov, William(2007)。語言變化原理:內部因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 林倫倫、陳小楓(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7. 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8. 洪惟仁(1992)。臺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9. 洪惟仁(2007)。臺灣話發音學入門。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0. 洪惟仁(1990)。彙音妙悟的音讀。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 洪惟仁(1985)。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臺北:自立出版社。
  12. 洪惟仁(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13. 洪惟仁、黃美金(2009)。續修臺北縣志•卷三住民志•第二篇語言。板橋:臺北縣政府。
  14.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涂文欽(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6. 張屏生(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7. 張素蓉(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8. 陳嬿庄(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9. 董忠司(1986)。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灣語文學會。
  20.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行政院文建會。
  21. 潘科元(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
  22. 鍾露昇(1967)。國科會報告國科會報告,臺北:國科會報告。
  23. 龔煌城、姚榮松、洪惟仁(199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洪惟仁(2012)。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臺灣語文研究,7(2),1-34。
  2. 洪惟仁(2013)。族群地圖與語言地圖的史實鑑定: 從小川地圖(1907)說起。臺灣語文研究,8(2),1-34。
  3. 洪惟仁(2016)。臺灣的社會地理語言學及其理論。臺灣語文研究,11(1),115-168。
  4. 鍾榮富(2014)。台灣客家話在地化現象之考察。臺灣語文研究,9(1),29-54。
  5. (2023)。臺中龍井新漳海腔、老泉中腔的方音差及語音變異。國文學報,74,251-283。
  6. (2024)。臺灣華語自由變異的類型和趨勢:基於語音語料庫的研究。清華學報,54(1),17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