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語言學與族群史的對話-以臺灣西北海岸為例

并列篇名

The Dialogue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Ethnic History Studies: An Example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and Language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DOI

10.6710/JTLL.201109_6(2).0005

作者

許世融(Shih-Rong HSU)

关键词

西北海岸 ; 族群分布 ; 鄉貫調查 ; 語言分佈 ; northwest coast of Taiwan ; Taiwanes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 Native Place Survey ; Taiwanese Language Distribution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卷2期(2011 / 09 / 01)

页次

65 - 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西北海岸地帶是一個族群頗為多元之處:觀音北邊連著大園,為漳州移民優勢區;新豐南端連著竹北,是泉州優勢區,其餘則以廣東嘉應、惠州佔優勢。換言之,本區域正是臺灣諸多閩客交界地區之一,有其族群、語言研究上的重要性。本文利用日治時期族群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並用GIS(地理資訊系統)繪製成西北海岸地區的族群分佈圖,以探究廿世紀上半臺灣西北海岸的族群分佈情形。具體結論有二:其一,廿世紀初期本區域的主要族群為福建人及廣東人,原住的南島民族幾乎難尋其蹤。福建人方面,漳州移民集中在新屋崁頭厝庄內的舊頭家厝庄,以及觀音北部的草漯等六庄,此區與大園的漳州人連成一片,惟其範圍逐步向北退縮,與粵籍在崙坪庄、下大堀、新坡庄形成一個閩粵混居的地區;泉州移民一在新豐、竹北交界的大眉庄,與其南方的竹北泉籍聯成一片;另一在本區域西南沿海地帶,從新屋蚵殼港庄向南連接新豐沿海的後湖、坑子口、新庄子庄,也與南方竹北一帶的泉州區相連。上述地區以外為廣東優勢區,其勢力在本時期朝兩個方向拓展:一是向北滲入觀音的漳州人聚落,另一則向南朝新豐新庄子庄挺進。透過1926 年的調查可以得知,觀音、新屋以來自惠州居多,新豐則以嘉應州為主。某一程度,此結論可以解釋現代語言形成之歷史過程。其二,日治時代的族群調查統計有其侷限:1901 年的調查提供臺灣最早的族群分布面貌,但對於廣東人的統計不夠精細;1926 年的鄉貫調查適合從事宏觀研究,但統計數字僅到街庄,會使得小單位聚落的族群分佈不易彰顯;至於戶口調查及《新竹州統計書》則適合長時間的變遷研究,不過漢人族群特性則有賴1901 與1926 的調查來協助觀察。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d situations i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Taiwan in the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rough mapp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 coast that is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survey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in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re are two specific conclusions: First,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eople of the Fujian and Guangdong were the major groups of the region. For the Fujian group, people of the Zhangzhou concentrated at the Jiou-Tou-Jia-Cuo, Kan-Toucuo village, Shin-Wu Township and Tsau-Ta with other five villages, north of Guan-Yin. The boundary of this area was moved and declined to the north of Taiwan gradually.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of Quanzhou concentrated at the Da-Mei village, which was the across area between Hsin-Feng and Chu-Pei. The other sub-group of the Quanzhou concentrated at the area of southwestern coast. Exception of the above areas, people of Guangdong was the majority of this area. Through the survey of 1926, it can be known that most people of the Guan-Yin and Shin-Wu were from Huizhou. However, most people of Hsin-Feng came from Jia-Ying Zhou. Secondly, there were limitations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For instance, it was inaccurate statistics on the survey in 1901. The statistics of the native place survey in 1926 was limited that only revealed the information of townships; consequently, it may inappropriately provide prop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s in the area. However, the advantage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will offer benefits of long-term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further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洪惟仁(2011)。台灣西北海岸的語言分佈與閩客互動。台灣語文研究,6(2)
    連結:
  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 2(1927)年刊行。
  3.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昭和3(1928)年。
  4.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調查之空間資訊系統」,網址: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language1/viewer.htm。下載時間:2011/07/28
  5.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 40(1907)年刊行。
  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 6(1917)年刊行。
  7.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9月)http://thcts.sinica.edu.tw/tctsweb/theme.php?axl=adminarea_j7.axl 。 下 載 時 間 :2011/4/28
  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781
  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 12(1937)年刊行。
  10.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州廳編──新竹州)》,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 8(1933)年刊行。
  11.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 11(1922)年刊行。
  12. 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http://tcsd.lib.ntu.edu.tw/。下載時間:2011/4/28。http://tcsd.lib.ntu.edu.tw/
  13.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日臺大辭典》。(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07)
  14. 吳密察編(1995)。淡新檔案(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15. 吳聲祥(2009)。新豐鄉志。新竹:新豐鄉公所。
  16. 李明仁(2009)。嘉義的宗教信仰、聚落與族群。臺北:稻鄉。
  17. 林豪(1957)。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邱彥貴(2010)。嘉義縣大林鎮族群分布:以福佬客為中心的檢視。「臺灣語言文化分布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0)臺中場」會議論文集,臺中:
  19. 施雅軒(2005)。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
  20. 洪惟仁(2010)。臺灣西北海岸閩客交界地帶的語言分佈。「臺灣語言文化分布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0)新竹場」會議論文集,新竹:
  21. 洪惟仁(2006)。臺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
  22. 洪惟仁(2006)。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Language and Linguistics,7(2),365-416。
  23.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9)。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四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4. 鄭光策(1966)。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娟(2018)。方言移借或自然演變-新竹老同安腔的內部差異與變化。國文學報,64,251-285。
  2. 陳淑娟(2019)。新竹老同安腔閩南語央元音的衰退及元音系統的重整。清華學報,49(3),545-576。
  3. 洪惟仁(2012)。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臺灣語文研究,7(2),1-34。
  4. 洪惟仁(2013)。族群地圖與語言地圖的史實鑑定: 從小川地圖(1907)說起。臺灣語文研究,8(2),1-34。
  5. 許世融(2013)。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地理研究,59,91-126。
  6. 韋煙灶(2013)。彰化永靖及埔心地區閩客族群裔的空間分布特色之研究。地理研究,59,1-22。
  7. 韋煙灶(2013)。詔安客家族群空間分佈的歷史地理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0,81-112。
  8. (2013)。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5-369。
  9. (2014)。從實驗語音學觀點探討卓蘭鎮饒平客家話的聲調。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5,10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