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

并列篇名

The Drift of Change of the Initial /j-/ of Southern Min

DOI

10.6710/JTLL.201209_7(2).0001

作者

洪惟仁(ANG Uijin)

关键词

閩南語方言 ; 入字頭音變 ; 有標性 ; 結構完整性 ; 客語接觸 ; dialects of Southern Min ; /j-/ initial fusion ; markedness effect ; pattern congruity effect ; Hakka substratum effect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卷2期(2012 / 09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閩南語的〈入〉字頭約相當於中古〈日〉母^1,這個聲類在閩南漳泉地區主要有兩種變體j-, l-,其分界線略與漳泉方言境界競合。漳泉腔閩南語由唐山過台灣之後,先是漳音的j-佔優勢,另外g-變體也在鶴佬客分佈區崛起。然而社會方言學調查卻證明,l-已經成為台灣閩南語音變的新趨勢。不論閩南或台灣,泉音的l-都表現了強大的競爭力,顯然「入歸柳」已經是閩南語的音變「潮流」。本文目的在解明〈入〉字頭的分化、競爭與融合的過程,並以原鄉的「人口效應」、語音的「有標性效應」、音韻的「結構完整性效應」、客語「底層效應」、語言「接觸效應」來解釋「入歸柳」和「入歸語」產生的動機以及各種變體互相競爭或融合的機制。

英文摘要

The initial /j-/ in Southern Min roughly coresponds to the "ri" consonant in ancient Chinese. There are two main variants [j-] and [l-] of this consonant which boundary is overlapping roughly with that of the Zhangzhou and Quanzhou. After Southern Min immigrated into Taiwan, The [j-] variant predominated in Taiwan, and another [g-] variant emerged somewhere. But the result of socio-dialectological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shows that the [l-]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of phonological change in Taiwan. No matter in Minnan or in Taiwan, [l-] shows strong competitive edge. This paper is aimed at clarifing the process of the split, competition and fusion of the dialectal variants of the /j-/ initial and explainning their mechanism with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markedness, pattern congruity, Hakka substratum and language conta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涂文欽(2011)。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台灣語文研究,6(2),111-145。
    連結:
  2. 許世融(2011)。語言學與族群史的對話─以臺灣西北海岸為例。台灣語文研究,6(2),65-95。
    連結:
  3. 尤思又. 2008. 〈〈入〉字頭音讀在屏東閩南語的變異〉,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畢業作品。手稿,未刊
  4.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灣時報發行所
  5. 小川尚義. 1907. 〈台灣言語分布圖〉載《日臺大辭典》,台灣總督府
  6.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
  7.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
  8. 羅常培. 1931. 《廈門音系》,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台北‧古亭書屋影印。
  9. 楊文山主持. 2008. 《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
  10.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木坂千秋日譯,《言語ことばの研究序説》,昭和十八年(1943),刀江書院
  11. 賴沛禎、洪媼媄、徐冬鳳、鍾旻娟、林晉銓. 2007. 〈台中北部〈入〉字頭的變體分佈調查報告〉。未刊稿
  12. Chiu, Bien-ming (周辨明). 1931. The Phonetic Structure and Tone Behavior in Hagu (commonly known as the Amoy dialect) and Their Relation to Certain Questi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廈語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 T'oung Pao Vol.28, No.315: pp.245-342
  13.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
  14.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
  15. Maddieson, Ian(1984).Patterns of Sound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 王建設、張甘荔(1994)。泉州方言與文化。廈門:鷺江出版社。
  17. 王建設、張甘荔(1994)。泉州方言與文化。廈門:鷺江出版社。
  18. 洪惟仁(2013)。台灣的語種分佈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3-367。
  19. 洪惟仁(2010)。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20. 洪惟仁(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21. 洪惟仁、簡秀梅(2012)。關廟方言群島「出歸時」現象的漸層分佈:漳泉方言的競爭與重整。語言時空變異微觀,台北:
  22. 涂文欽(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其教學研究所。
  23. 涂文欽(2007)。豐原地區閩南語「入」字頭衰退之社會方言學研究。第十屆國際暨第二十五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
  24. 張屏生、李仲民(2011)。澎湖縣白沙郷語言地理研究。永不枯竭的井泉:慶祝董忠司教授六十華誕論文集,高雄:
  25. 莊雅雯、馮鐘緯、陳如億(2009)。〈入〉字頭「g」變體在鶴佬客地區與非鶴佬客地區之差異。第三次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
  26. 陳嬿庄(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27.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1981)。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8.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編(2009)。新編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娟(2018)。方言移借或自然演變-新竹老同安腔的內部差異與變化。國文學報,64,251-285。
  2. 陳淑娟(2020)。日本台灣語教學ê台語語音kah台語普通腔ê比較。台語研究,12(1),38-61。
  3. 陳淑娟(2021)。臺中大肚方言的漳、泉方音差異及新興音變。東海中文學報,42,105-143。
  4. 陳淑娟,陳彥君(2020)。花蓮閩南語的方音差異及音變研究-花蓮市、瑞穗及富里三個方言點的調查研究。臺灣語文研究,15(2),157-206。
  5. 陳淑娟、陳彥君(2017)。小琉球及綠島閩南語音變的比較研究―兩個偏泉腔離島方言的調查分析。臺大中文學報,59,305-350。
  6. 洪惟仁(2016)。臺灣的社會地理語言學及其理論。臺灣語文研究,11(1),115-168。
  7. 許慧娟(2016)。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46(4),655-741。
  8. (2017)。臺灣民眾的家庭語言選擇。臺灣社會學刊,62,59-111。
  9. (2023)。臺中龍井新漳海腔、老泉中腔的方音差及語音變異。國文學報,74,25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