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海陸客家詞彙的趨同趨異表現

并列篇名

The Vocabulary Study of Hailu Hakka Dialect on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DOI

10.6710/JTLL.201309_8(2).0003

作者

邱湘雲(Hsiang-Yun CHIU)

关键词

海陸 ; 客家話 ; 方言特徵詞 ; 語言接觸 ; 趨同 ; 趨異 ; Hakka dialect ; Hailu Hakka ;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s ; language contact ; convergence ; divergence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8卷2期(2013 / 09 / 01)

页次

61 - 9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由於歷時與共時因素的影響,台灣客家話「在地化(nativization)」特徵日漸明顯。頻繁的語言接觸使得台灣海陸客家話和其他客語次方言融合而有不少詞彙的「趨同」演變;另一方面,台灣海陸客家話部分詞彙已與與廣東始源客家話有所不同,此又屬於「趨異」表現。本文所謂「趨同」表現乃指台灣內部語言而言;「趨異」表現則指與廣東原鄉客話不同的部分。客家詞彙差異演變與語言接觸有很大的關係,也形成不少獨有的方言特色,本文運用「語言接觸」與「方言特徵詞」理論探析客家方言詞彙演變情形,一則比較台灣新竹與廣東陸河客家話,找出兩岸海陸客家詞彙的差異、分析演變型態、探討差異成因所在,二則歸納台灣客家詞彙產生變化的共通特點,試圖找出台灣本土客家話所特有的「方言特徵詞」與「關係特徵詞」,由此揭示台灣海陸客家話詞彙特色之所在。

英文摘要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nativization" characteristics become apparent in Taiwan's Hailu Hakka dialect. Due to frequent contact and mutual integration, there is a growing number of "convergence" performance between Taiwan Hailu Hakka and other sub-dialects;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Hailu Hakka has been some different from Guangdong primordial Hakka, and this is the "divergence"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so-called "convergence" means the performance of Taiwan's internal language, while "divergence" means the different parts from the birthplace. This article will use "Language Contact" and "dialect features words" theory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Hakka dialect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ilu Hakka, and analysis the factors behind the formation. We will compare Taiwan's Hsinchu as well as Guangdong's Luho Hakka words, and try to find the difference vocabulary of cross Strait. Secondly Sum up commonality vocabulary features of Taiwan's Hailu and Xisien Hakka, thereby we can reveal the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Hakka langu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鄭曉峯(2010)。客家話的語言地理學研究:海陸話「韶早」的來源。清華學報,40(4),713-733。
    連結:
  2. (2012)。哈客網路學院手冊。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3. Thomason, Sarah Grey(2001).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4. 江敏華、杜佳倫(2007)。台灣客家話概述。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會通訊,17(5),9-16。
  5.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海陸版】(初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6.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海陸版】(中高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7.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海陸版】(中高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8.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四縣版】(初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海陸版】(初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四縣版】(中高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海陸版】(中高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四縣版】(初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四縣版】(初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4.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四縣版】(中高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5.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海陸版】(初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6.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四縣版】(中高級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7. 何石松編、劉醇鑫編(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18. 吳中杰(2010)。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科會。
  19. 吳中杰(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所。
  20. 吳芳、鄭偉心(2012)。廣東揭東縣客家方言的分布及方言使用現狀。韓山師範學院學報,33(1),25-34。
  21. 吳福祥(2007)。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民族語文,2007(2),3-23。
  22. 呂嵩雁(2004)。台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花蓮師院學報,18,1-23。
  23. 呂嵩雁(2008)。台灣客語特徵詞初探。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
  24. 李如龍(1993)。從詞彙看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關係。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5. 李如龍(2009)。論漢語的單音詞。語文研究,2009(2),1-7。
  26. 李如龍(2000)。論漢語方言特徵詞。中國語言學報,10(4),36-42。
  27. 李如龍(2000)。論漢語方言比較研究(上)─世紀之交談漢語方言學。語文研究,2000(2),1-7。
  28. 李如龍(2000)。論漢語方言比較研究(上)─世紀之交談漢語方言學。語文研究,2000(3),11-18。
  29.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李如龍(2011)。論漢語詞彙的多元系統。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8-54。
  31. 汪幼楓(2011)。現代社會的語言趨異及其社會學意義。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5),64-69。
  32. 周清海(2002)。新加坡華語詞彙與語法。新加坡:玲子傳媒私人有限公司出版。
  33. 孟萬春(2011)。語言接觸與漢語方言的變化。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41-145。
  34. 邱湘雲(2012)。臺灣海陸與四縣腔客語詞彙差異類型比較。第十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
  35. 邱湘雲(2007)。華語與方言的三音詞比較-以閩南語和客家話為比較對象。長河一脈:不盡奔流華夏情─2007年海峽兩岸華語學術研討會,桃園:
  36. 邱湘雲(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37. 范智盈(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38. 徐貴榮(2013)。台灣客語詞彙差異分析─以《現代客語詞彙彙編》為例。新生學報,12,143-174。
  39. 張光宇(1990)。切韵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0. 張承堯(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41. 張屏生(2001)。大牛椆方言閩南話、客話雙方言現象析探。八十九年國科會語言學門〈一般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42. 張拱貴(1996)。漢語委婉語詞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43. 張雁雯(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
  44.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社。
  45. 莊初昇(1998)。閩南話和客家話共同的方言補證。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
  46. 陳保亞(2005)。語言接觸導致漢語方言分化的兩種模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會科學版),2005(2),43-50。
  47. 陳聖欣(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
  48. 陳運棟(1989)。台灣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
  49. 黃雯君(200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50. 溫昌衍(200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
  51. 溫昌衍、溫美姬(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中的近代漢語詞。嘉應大學學報,2001(2),101-106。
  52. 董紹克(2002)。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53. 鄒嘉彥(2004)。語言接觸與詞彙衍生和重整。語言接觸論集,上海:
  54. 雷考夫、詹森、周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比喻。台北:聯經出版社。
  55. 潘家懿(2000)。海陸豐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客」。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6(2),86-93。
  56. 練春招(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暨南大學中文系。
  57. 鄭縈(2008)。方言特徵詞看四海客家話。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
  58. 鄭縈、楊蕙菁(2004)。試析閩南語程度副詞「傷過」的語法化過程。第五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
  59. 鄭錦全(2010)。客家語言微觀調查與人文宏觀理念。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
  60. 鄧盛有(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
  61. 龍海燕(2011)。關於語言接觸的幾個特點。貴州民族研究,2011(3),150-155。
  62. 繆九花、溫昌衍(2002)。方言詞的來源分類初探—以客家方言為例。嘉應大學學報,2002(4),100-106。
  63. 謝重光(2003)。客家文化在台灣的變遷。東南學術,2003(3),128-135。
  64. 鍾榮富(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523-544。
  65. 鍾榮富(2012)。台灣客家話在地化現象之考察。第一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台北:
  66. 羅玉芝(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
  67.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68. 羅錦輝編(1968)。豫章羅氏族譜。新竹:羅美日(羅氏宗親會)。
  69. 羅肇錦(1998)。台灣漳州客家話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宗教、語言與音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70.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與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7(4),99-106。
  71. 蘇媺琪(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
  72. 蘭玉英、曾為志(2011)。成都客家方言基本詞彙的演變方式初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2),186-190。
  73. 樋口靖(1996)。台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共同語彙。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