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minutives in Zhuolan Raoping Hakka (ZRH). Six elder informants participated in speech recordings. They were required to form diminutives with a word list of 181 commonly-used mono-syllables. The speeches were recorded for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nd acoustic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sta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roots in ZRH occurred in monosyllabic forms without diminutive suffixes. Second, the roots carrying the Yangping, Shang, Qu, Yinru and Yangru citation tones surfaced in monosyllabic forms without diminutive tones (DTs) or diminutive markers. Most of the monosyllabic roots carrying the Yinping tone appeared with DTs. Confirmed by acoustic analysis, the tonal value of the DT was [24]. Third, supporting the view of Lexical Diffusion Theory, the tonal change from [11] to [24] was gradually spread through words. This process showed a change in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viewpoint of variationism in sociolinguistic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literature, this study made solider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ing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minutiv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T in ZRH.
|
参考文献
|
-
鄭明中(2013)。卓蘭鎮四縣客家話聲調之聲學分析。臺灣語文研究,8(1),63-92。
連結:
-
鄭明中(2008)。中塞式小稱在喉塞化小稱發展過程中的過渡角色。中山人文學報,26,129-142。
連結:
-
賴文英(2010)。臺灣海陸客語高調語小稱的關係。漢學研究,28(4),295-318。
連結:
-
Boersma, Paul,Weenink, David(2016).Boersma, Paul and David Weenink. 2016. PRAAT: Doing Phonetics by Computer (Version 6013) [Computer software]. Amsterdam: Institute of Phonetic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
de Lacy, Paul(ed.)(2007).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honology.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e Lucy, Paul(2006).Markedness: Reduction and Preservation in Phonology.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e Lucy, Paul(2002).Massachusett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Labov, William(1994).Principles of Language Chang: Intermal Factors.Cambridge, MA:Basil Blackwell.
-
Liu, Hsiao-chien(2008).Hsinchu, Taiwan,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Lombardi, Linda(2001).Why place and voice are different: Constraint-specific alternations in optimality theory.Segmental Phonology in Optimality Theory,New York, NY:
-
Ohala, John J.(1984).An et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ommon cross-language utilization of F0 of voice.Phonetica,41,1-16.
-
Ohala, John J.(ed.),Hinton, Leanne(ed.),Nichols, Johanna(ed.)(1994).Sound Symbolism.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Van Coetsem, Frans(1988).Loan Phonology and the Two Transfer Types in Language Contact.Dordrecht, Holland:Foris Publications.
-
Wang, S.-Y. William(ed.).(1977).The Lexicon in Phonological Change.The Hague:Mouton.
-
Weinreich, Uriel,Labov, William,Herzog, Marvin I.(1968).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language change.Directions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 Symposium,Austin:
-
Winford, Donald(2003).An Introduction to Contact Linguistics.Malden, MA:Blackwell.
-
Winford, Donald(2005).Contact-induced change classification and progress.Diachronica,22(2),373-427.
-
Yip, Moira(2001).Segmental unmarkedness versus input preservation in reduplication.Segmental Phonology in Optimality Theory,New York, NY:
-
王士元(2002)。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
-
王士元(1988)。語言與錄音。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王士元(2000)。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
王洪君(1999)。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平田昌司(1983)。「小稱」與變調。Compu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21,43-57。
-
石鋒(2006)。實驗音系學與漢語語音分析。南開語言學刊,8,10-25。
-
石鋒(2008)。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會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
石鋒編(1990)。語音學探微。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伍巍(2003)。廣東曲江縣龍歸土話的小稱。方言,2003(1),54-60。
-
伍巍、王媛媛(2006)。徽州方言的小稱研究。語言研究,26(1),67-72。
-
朱心怡(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
朱曉農(2006)。歷史音系學的新視野。語言研究,26(4),31-42。
-
朱曉農(2004)。親密與高調。當代語言學,6(3),193-222。
-
朱曉農(2004)。基頻歸一化─如何處理聲調的隨機差異?。語言科學,2004(2),3-19。
-
江俊龍(2006)。論東勢客家話特殊35調的語法功能、性質與來源。聲韻論叢,14,139-162。
-
江俊龍(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
江俊龍(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
江敏華(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台灣饒平、大埔、詔安客語辭典─饒平分冊。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何鳳驕編(2001)。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台北市:國史館。
-
余頌輝(2009)。漢語方言中低頻的小稱變調。語言科學,8(3),278-287。
-
吳國聖(2013)。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結案報告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結案報告,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
呂嵩雁(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李冬香(2010)。粵北土話小稱變音的變異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1-116。
-
李冬香、莊初升(2009)。韶關土話調查研究。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
李思敬(1986)。漢語“兒”音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
李健(1996)。鑒江流域粵語的「兒」後綴和高升調。方言,1996(3),216-219。
-
李榮(1978)。溫嶺方言的變音。中國語文,1978(2),96-103。
-
周祖瑤(1987)。廣西容縣方言的小稱變音。方言,1987(1),58-65。
-
林文進(1996)。水果之鄉:卓蘭鎮。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
邵慧君(2005)。廣東茂名粵語小稱綜編。方言,2005(4),337-341。
-
邵慧君、萬小梅(2006)。江西樂安縣萬崇話的小稱變調。方言,2006(4),309-315。
-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
客家委員會. 2013.《101 至 102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
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4-201。
-
洪惟仁(1991)。臺灣方言之旅。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
徐貴榮(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徐貴榮(2006)。桃園新屋陳姓饒平客家話的「超陰入」。聲韻論叢,14,163-185。
-
徐貴榮(2005)。臺灣饒平客話。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徐貴榮(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徐瑞珠(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
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台北市:客家雜誌社。
-
張屏生(2006)。,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張屏生(1998)。東勢客家話的超陰平聲調變化。聲韻論叢,8,461-478。
-
張屏生. 1997.《紙寮窩饒平腔客家話語彙初集》。未刊稿
-
張玲瑛(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張美娟(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
張雁雯(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張樹錚(2005)。語音演變的類型及其規律。文史哲,6,107-111。
-
曹志耘(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3,33-44。
-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學學報,2,2-15。
-
曹逢甫、李一芬(2005)。從兩岸三地的比較看東勢大埔客家話的特殊35/55調的性質與來源。漢學研究,23(1),79-106。
-
梁忠東(2002)。玉林話的小稱變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38(3),70-74。
-
莊初升(2004)。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陳秀琪(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陳忠敏(2000)。論廣州話小稱變調的來源。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市:
-
陳忠敏(1992)。論吳語閩語兩種表小稱義的語音形式及來源。大陸雜誌,85(5),227-231。
-
陳忠敏(1999)。論閩語的小稱。中國語言學報專刊,專刊14,77-95。
-
陳炎正(2007)。臺中開發先驅:張達京。台中縣:臺中縣文教協會。
-
陳運棟編纂(2014)。卓蘭鎮志。苗栗縣: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
陳運棟編纂(2014)。卓蘭鎮志。苗栗縣: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
麥耘(1990)。廣州話的特殊35調。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市:
-
麥耘編(1995)。音韻與方言研究。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
彭美慈(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黃永泉(2002)。罩蘭先民開拓史─清朝時期的卓蘭。苗栗縣:苗栗縣卓蘭鎮觀光文化協會。
-
黃雯君(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楊宗穆(2002)。清代卓蘭地方的拓墾與族群關係。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
楊宗穆(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楊國鑫(1993)。臺灣客家。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
葉國泉、唐志東(1982)。信宜方言的變音。方言,1982(1),47-51。
-
董忠司(1994)。東勢客家語音系統略述及其音標方案。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
董忠司(1996)。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市:臺灣語文學會。
-
詹伯慧編(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
詹伯慧、劉陶天、張百城、張勇、許時烺、詹順之、許金招、鄧開頌(2003)。饒平客家話。廣州市: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
-
彰化市文化局編(2005)。彰化縣客家族群分布調查。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市:臺灣時報發行所。
-
趙元任、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趙日新(1999)。徽語的小稱音變和兒化音變。方言,1999(2),136-140。
-
趙日新(2004)。徽語的小稱音變和兒化音變。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文萃—方言卷,北京市:
-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潘悟云(1985)。詞彙擴散理論評價。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3),53-62。
-
鄭明中(2014)。東勢客家話單字調的實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2),1-25。
-
鄭張尚芳(1979)。溫州方言的兒尾。方言,1979(3),207-230。
-
鄭張尚芳(1981)。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下)。方言,1981(4),40-50。
-
鄭張尚芳(1980)。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上)。方言,1980(4),245-262。
-
鄧正賢(2004)。饒平客家文化FAQ。新竹縣:新竹縣饒平客家文化協會。
-
鄧明珠(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盧彥杰(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
賴文英(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
賴淑芬(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
賴淑芬(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
錢惠英(1991)。屯溪方言的小稱音變及其功能。方言,1991(2),200-203。
-
錢曾怡編(2002)。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
顏峰(2002)。略論漢語方言兒化韻的歷史演變。語言研究,2002(特刊),252-254。
-
羅月鳳(2005)。臺灣台中縣東勢鎮福隆里「饒平語」再探。第三十八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廈門市:
-
羅肇錦(1997)。從臺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的演變的幾個規律。臺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
羅肇錦(1987)。臺灣客語次方言間的語言現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6,289-326。
-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蘇軒正(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饒平縣志編輯委員會(1994)。饒平縣志。韶關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