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客家社會生活對話》中「到_3」、「到_5」功能的重疊及其與臺灣客語的比較

并列篇名

The Functional Overlap of taò and taó in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and a Comparison with Taiwan Hakka

DOI

10.6710/JTLL.201804_13(1).0003

作者

江敏華(Min-hua Chiang)

关键词

客語 ; 到 ; 補語 ; 體標記 ; 傳教士文獻 ; Hakka ; verb 'to arrive' ; complement ; aspect marker ; missionary texts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卷1期(2018 / 04 / 01)

页次

91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到_3」用法較為多元的《客家社會生活對話》語料出發,探討前賢學者已經有所著墨的「到_3」、「到_5」功能的重疊與分工,並且較詳細的描寫臺灣客家話相關用法的情況。文中一一探討這些成分作為帶趨向終點的動後成分、動相補語、傀儡可能補語、完成體標記、持續體標記及狀態或程度補語標記的用法。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兩個相關的問題:一是「到_3」的本字問題,二是「V到_3來」與「V到_5來/去」的語法、語義性質。

英文摘要

Based on data from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of which the postverbal taò has quite diverse usag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rallel and distinguishing functions of taò and taó, which have been explored by some accomplished scholars previously; furthermore, the related usages of taò and taó in Taiwan Hakka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horoughly as well. The functions of postverbal goal marker, phase marker, dummy potential complement, perfective marker, durative marker and manner or degree complement marker, which taò and taó can act a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this article. In addition, there are also some notes on two related issues: the etymology of taò, and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s of 'V taò loi2' and 'V taó loi2 /hi5'.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李詩敏、賴惠玲(2011)。臺灣客語表完成貌與持續貌「著」之探討─詞彙語意與構式互動的觀點。漢學研究,29(3),191-228。
    連結:
  2.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3. 江敏華(2007)。東勢客家話的動補結構初探。中國語言學報,35(2),225-266。
  4. 江敏華(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5. 江敏華(2016)。臺灣海陸客家話處所介詞「TU5」的用法及來源─兼論持續體標記「TEN3」的來源。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9,95-120。
  6. 江敏華(2013)。臺灣客家話動趨結構中與體貌有關的成分。語言暨語言學,14(5),837-873。
  7. 吳福祥(2002)。南方方言裡虛詞“到(倒)”的用法及其來源。中國語文研究,2,28-46。
  8. 林英津(1993)。客語上聲「到」的語法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4),831-866。
  9. 柯理思(1995)。客家話「新約聖經」以及「客家社會生活會話」兩書裡所見的動詞後置成分「倒」。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市:
  10. 柯理思(2003)。漢語空間位移事件的語言表達─兼論述趨式的幾個問題。現代中國語研究,5,1-18。
  11. 柯理思(2001)。從普通話裡跟“得”有關的幾個格式去探討方言類型學。語言研究,2,7-18。
  12. 柯理思(2006)。論十九世紀客家話文獻《啟蒙淺學》中所見的趨向補語。語言暨語言學,7(2),261-295。
  13. 柯理思(2002)。漢語方言裡連接趨向成分的形式。中國語文研究,13,26-44。
  14. 張斌(2010)。現代漢語描寫語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15. 張赬(2000)。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字的用法。中文學刊,2,121-138。
  16. 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17. 梅祖麟(2000)。漢語方言裡虛詞「著」自三種用法的來源。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
  18. 郭必之、林華勇(2012)。廉江粵語動詞後置成分「倒」的來源和發展─從語言接觸的角度為切入點。語言暨語言學,13(2),289-320。
  19. 彭小川(2010)。廣州話助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 楊秀芳(1992)。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1),349-394。
  21.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2. 董同龢. 1948. 〈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1-201
  23. 詹益雲(2006)。海陸客語短篇故事選集。新竹縣:新竹縣海陸客家語文協會。
  24. 雷卻利(1973)。客家社會生活對話。台北市:東方文化。
  25. 趙元任(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6. 趙金銘(1979)。現代漢語補語位置上的“在”和“到”及其弱化形式。中國語言學報,7,1-14。
  27. 蔣紹愚(2006)。動態助詞“著”的形成過程。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3(1),113-117。
  28.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臺北: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郭維茹(2019)。《客家社會生活對話》所見的時體標記「來loi2」」、「裡lè2」和「了liao3」。臺灣語文研究,14(1),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