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閩南話語氣助詞「呢」的來源和演變

并列篇名

On the Origin and Diachrony of the Taiwan Southern Min Utterance Particle Nih^8

DOI

10.6710/JTLL.202110_16(2).0001

作者

郭維茹(Wei-Ju KUO)

关键词

閩南語 ; 呢 ; 咧 ; 句尾語氣助詞 ; 指示 ;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 ; nih^8(呢) ; leh^4(咧) ; clause-final utterance particle ; demonstrative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2期(2021 / 10 / 01)

页次

169 - 2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探討目前主要分布於臺灣南部的語氣詞「呢nih^8」的身世,本文追溯明清閩南戲文的句尾詞「年」以及日治時期臺灣語學文獻《語苑》的句尾詞「呢」,並進而以臺南地區為樣本,從事實際的田野調查。在共時描寫方面,本文主張「呢」並不專表某一特定語氣,故能出現於任何句式,語帶誇張或強調。「呢」具有提醒聽者注意信息焦點的作用,可能與其語源是表「如此,這樣」義的指示詞「爾」有關。在歷時觀察的部分,本文對比古今三個不同時段的紀錄與調查結果,發現「呢」約莫在一個世紀前因為另一個語氣詞「咧」的興起,轉而多用於疑問句。及至今日,「咧」非但用於陳述句、祈使句,還跨足至特指問句;「呢nih^8」的音讀則主要保留在是非問的句型裡,並且常用以反詰,語氣嗆辣,多為負面表述。

英文摘要

In hopes of tracking down the origin of "nih8," an utterance particle commonly employed in Southern Taiwan,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e usage of clause-final "ni5" as attested in the Ming-Qing Southern Min playscripts, the usage of clause-final "nih8" as attested in the Yuyuan, a linguistic magazine published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and the usage of clause-final "nih8" as reflected in the fieldwork data elicited from native Southern Min speakers in Tainan. Synchronically, "nih8" is nothing like a clause-type, but rather occurs in all types of clauses, creating an effect of exaggeration or emphasis; this focus marking function of "nih8" is arguably inherited from its demonstrative ancestor "er," roughly translatable as"like this." Diachronically, about a century ago, the rise of the utterance particle "leh4" left in its wake the gradual confinement of "nih8" to interrogative clauses; nowadays, in addition to marking indicatives and imperatives, "leh4" extends to marking wh-questions, while "nih8" is primarily restricted to yes-no questions, especially to rhetorical questions intended to make negative assertions provocative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連金發(2015)。早期閩南語中多重功能詞「處」的探索:從方位到體貌。東海中文學報,29,251-268。
    連結:
  2. 陳麗雪(2009)。十六世紀閩南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現象。漢學研究,27(4),179-195。
    連結:
  3. 黃漢君,連金發(2007)。萬曆本荔枝記指示詞研究。清華學報,37(2),561-577。
    連結:
  4. 「台語文記憶」計畫網站,2020 年 4-6 月,取自 http://ip194097.ntcu.edu.tw/Memory/TGB
  5. (明)馮夢龍(編)(1981).警世通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 (清)里人何求(纂)(1987).閩都別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 Hopper, Paul J.,Traugott, Elizabeth Closs(2003).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ed.),Heine, Bernd(ed.)(1991).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9. Wischer, Ilse(ed.),Diewald, Gabriele(ed.)(2002).New Reflctions on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0. 太田辰夫,蔣紹愚(譯),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王力(2005).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2. 王力(1985).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江藍生(2000).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14. 何文彬(2018)。疑問語氣詞「呢」的主觀性與主觀化。語言歷史論叢,11,40-76。
  15. 吳守禮(2001).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3:明萬曆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6. 吳守禮(2003).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7:清乾隆刊同窗琴書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7. 吳守禮(2001).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8:清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8. 吳守禮(2002).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4:明萬曆刊金花女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19. 吳守禮(2001).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1-2: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20. 吳守禮(2001).閩台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6: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21. 呂叔湘(2004).呂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22. 呂叔湘(2004)。釋景德傳燈錄中在、著二助詞。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
  23. 李櫻(1999).臺灣話的語尾助詞:言談語用的分析.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24.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33(4),268-275。
  25. 周法高(1972).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臺北:臺聯國風.
  26. 周長楫(編)(2006).閩南方言大辭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7. 林天送,范瑩(2011)。閩南話的語氣助詞「呢」。漢語學報,33,51-55。
  28. 林華東(2008).泉州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9. 教育部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20年4-6月,取自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30. 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31. 連金發(2013)。明清時期荔鏡/荔枝記閩南方言指示詞的演變:從指示詞到程度加強副詞或篇章標記。《語言資訊和語言類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32. 連金發(2014)。明末清初戲文中閩南語指示詞+樣式類別詞/計量詞構式的演變:從指示詞到程度加強副詞。語言暨語言學,15(4),495-512。
  33. 陳曼君(2017)。閩南方言持續體標記「咧」的來源及其語法化。語言科學,16(4),384-405。
  34. 曾南逸,李小凡(2013)。從明清戲文看泉州方言體標記「咧」的語法化。中國語文,2013(3),205-214。
  35. 黃丁華(1958)。閩南方言的虛字眼「在、著、裡」。中國語文,1958(2),81-84。
  36. 楊樹達(1978).詞詮.北京:中華書局.
  37. 蔣紹愚(2017).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鄭國權(2010).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第三種清代道光刊本《荔枝記》書影及校訂本.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9. 鄭張尚芳(1995)。方言中的舒聲促化現象。中國語言學報,1995(5),17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