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析論布袋戲觀眾對五洲園三代劇作的語言態度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Audiences' Language Attitudes towards Taiwanese Hand Puppet Theater "Wu Zhou Yuan"

DOI

10.6710/JTLL.202110_16(2).0002

作者

杜佳倫(Chia-lun TU)

关键词

台灣布袋戲 ; 五洲園 ; 語言變遷 ; 語言態度 ; Taiwanese Hand Puppet theater ; Wu Zhou Yuan ; language changes ; language attitudes

期刊名称

臺灣語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2期(2021 / 10 / 01)

页次

215 - 2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在先前語言風格的分析基礎之上,進一步從布袋戲觀眾的角度切入探究:觀眾在觀賞布袋戲時所形成的語言態度發生什麼樣的變遷。我們首先以每10年為一年齡層,於各年齡層訪談1-2位長期觀眾,根據質性訪談結果修訂量化問卷,再於北中南三區蒐集各年齡層的回應資料,以兼具量化數據與質性訪談的研究方法來客觀呈現觀眾之語言態度的轉變。本文調查結果顯示:第一代傳統布袋戲的表演口語已無法獲得觀眾青睞;老高中年層(41歲以上)觀眾給予第二代黃俊雄的表演語言較高評分,壯青少年層(40歲以下)觀眾則給予第三代黃文擇較高評分;絕大多數觀眾都察覺現代布袋戲語言明顯有異於日常台語,且多數同意其有愈益華語化的趨向;對於此種布袋戲語言,觀眾雖同意其失去口語活力,但也認為不影響觀賞效果,更多認為乃營造出創新語言特色。

英文摘要

Based on previous analysis of language styles of Taiwanese Hand Puppet theaters (hereafter HP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language attitudes of audiences. We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for the HPT audience community and interviewed 1-2 long term audiences in each age group at 10 year intervals.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results, we revis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again collected response data from all age groups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of Taiwan. The changes of the HPT audiences' language attitudes would be objectively showed in terms of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Yeh, His-nan,Chan, Hui-chen,Cheng, Yuh-show(2004).Language use in Taiwa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domain analysis.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49(1),75-108.
    連結:
  2.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台灣人 vs 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連結:
  3. 杜佳倫(2021)。析論台灣五洲園派布袋戲三代劇作之語言風格變異。清華中文學報,26
    連結:
  4. Agheyisi, Rebecca,Fishman, Joshua A.(1970).Language attitude studies: A brief surve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2(5),137-157.
  5. Chan, Hui-chen(1994).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6.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0(2),375-419。
  7. 呂理政(1991)。臺灣布袋戲的傳統與展望。臺灣風物,41(4),110-134。
  8.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9. 張溪南(2004).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0.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出版社.
  11. 陳木杉(2000).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2. 陳俊安(20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13. 陳淑嬌(2007)。台灣語言活力研究。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
  14. 陳龍廷(2008).聽布袋戲:一個台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
  15. 陳龍廷(2003)。布袋戲臺灣化歷程的見證者:五洲元祖黃海岱。臺灣風物,53(3),105-136。
  16. 陳龍廷(2013).臺灣布袋戲創作論──敘事‧即興‧角色.高雄:春暉出版社.
  17. 陳龍廷(2006)。臺灣布袋戲的白話意識與語言融合。臺灣風物,56(2),43-72。
  18. 陳龍廷(2004)。臺灣布袋戲的語言表演研究。臺灣文學評論,4(4),123-143。
  19. 陳龍廷(1991)。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20. 陳龍廷(2012).聽布袋戲尫仔唱歌:1960-70 年代臺灣布袋戲的角色主題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1. 陳龍廷(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22. 陳龍廷(2010).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高雄:春輝出版社.
  23. 黃春秀(2006).細說臺灣布袋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4. 謝中憲(2009).臺灣布袋戲發展之硏究.台北:稻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