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J. Dewey教育目的論的辨明與詮釋

并列篇名

Some Clar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J. Dewey's in Education Concepts

DOI

10.6910/BER.200309_(49-3).0004

作者

林秀珍(Show-Jane Lin)

关键词

Dewey ; 教育目的 ; 教育似生長 ; John Dewey ; aims in education ; education as growth

期刊名称

教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9:3期(2003 / 09 / 30)

页次

93 - 11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J. Dewey的教育目的主張曖昧模糊,常常引起誤解和爭議,有必要加以討論與釐清。所以本文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是以Dewey的學說意旨和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對Dewey教育目的論再作討論澄清。第二是跳脫有、無二元對立的思維與語言文字的考掘,從超越性的詮釋立場,來衍釋Dewey教育目的論中隱而未顯的深意,期能開啟創造性的詮釋視野,啟發吾人的教育思考。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文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無外在目的」,以及「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等三種稱述Dewey觀點的說辭加以討論。第二部分是將Dewey教育目的論中有待商榷的論證與疑義「存而不論」,直接藉由老莊哲學的超越觀點,通過「萬竅怒號」、「無待於外」,以及「長而不宰」的理解,來開顯「生長」的人文意蘊,期能深化Dewey教育目的論的內在精義,開展新的詮釋視野。

英文摘要

The vagueness of John Dewey's terminology produces difficulties in capturing the spirit of his philosoph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larifies Dewey's concepts of aims in education and presents a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 metaphor, education as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wo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of Taoism-Lao-tzu and Chuang-tzu.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Dewey, J.(1958).Experience and nature..
  2. Dewey, J.(1959).Democracy and education..
  3. Dewey, J.(1991).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 1925-1953 (Vol. 12)
  4. Dewey, J.(1982).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 1889-1924 (Vol. 14)
  5. Dewey, J.(1973).Lectures in China, 1919-1920.
  6. Dewey, J.(1986).How we think..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 1925-1953 (Vol. 8)
  7. Dewey, J.(1963).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8. Dewey, J.(1971).Self-realization as the moral ideal..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 1882-1898 (Vol. 4)
  9. Hook, S.(1959).John Dewey: Philosopher of growth..Dewey and his critics: Essays from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 Ozmon, H. A.,Craver, S. M.(1990).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11. Peters, R. S.(1981).Essays on educator.
  12. 王邦雄(1993)。莊子道
  13. 田培林(1969)。教育學新論
  14. 田培林(1986)。教育與文化(上)
  15.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
  16. 吳怡(2002)。新訪老子解義
  17. 吳俊升(1960)。Dewey教育思想的再評價。新亞學術年刊,2
  18. 周予同(1992)。中國現代教育史。民國叢書(第一編)
  19.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
  20. 林秀珍(1999)。Dewey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
  21. 林逢祺(2003)。Dewey-生活教育的實驗者。中西教育思想家
  22. 胡適(1970)。杜威五大演講
  23. 高廣孚(1991)。Dewey教育思想
  24. 陳壽昌(1977)。南華真經正義
  25. 單文經(1988)。Dewey道德教育理論研究。
  26. 舒新城(1992)。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民國叢書(第四編)
  27. 歐陽教(1964)。Kant的拓學與教育思想。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7
  28. 歐陽教(1991)。教育哲學導論
被引用次数
  1. 劉蔚之(2010)。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五十年來《 教育研究集刊 》哲史類論文在我國近代教育學史上的意義。教育研究集刊,56(2),1-40。
  2. 葉彥宏(2013)。以 J. Dewey「教育即生長」探討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0(1),71-100。
  3. (2009)。幼稚園教師對主題統整課程的知覺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3(2),81-105。
  4. (2015)。兩種實用主義的道德想像力觀點研究:即興想像、自由反諷與道德教育。教育學刊,44,73-105。
  5. (202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英語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及滿意度之分析。公共圖書館研究,1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