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

并列篇名

The Indigenous Elites and Tribal Development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OI

10.6910/BER.200912_(55-4).0001

作者

張耀宗(Yao-Chung Chang)

关键词

蕃秀才 ; 原住民 ; 部落發展 ; 日治時期 ; 蕃童特別教育 ; the indigenous elites ; indigenous peoples ; tribal development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special indigenous children's education

期刊名称

教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5:4期(2009 / 12 / 31)

页次

1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895年,日本據有臺灣之後,隨即在原住民部落推動教育。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深入探討日治時期的「蕃童特別教育」,以及受過如此教育之原住民菁英與部落發展之間的關係。隨著「理蕃」政策的需要,讓原住民治理部落成為殖民手段之一,於是開啟所謂「蕃秀才」的特別教育計畫。選擇受過初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接受較高等的教育。這些接受完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大多回到部落服務,進而致力於部落的改造與發展。原本殖民者的意圖在於使這群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能夠成為殖民者的代理人,但教育經驗卻讓這群菁英除了承受殖民命令外,也關照到整個部落的未來,運用自己所學將部落帶往近代文明的方向發展。

英文摘要

Immediately after Japan occupied Taiwan in 1895, they set off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the indigenous tribes in Taiwan. In this paper, by reading and analyz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indigenous childr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genous elites who received such education and tribal development. Due to the need to govern the indigenous people, as part of the colonial scheme, Japanese colonizers set up special indigenous education for the elites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those indigenous elites would govern the tribal people. The Japanese colonizers selected the indigenous elites who finished primary education to undergo secondary education. When those indigenous elites finished secondary education, most of them went back to their tribes to serve their people. They were devoted to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tribes. Japanese colonizers'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appoint those indigenous elites as colonial agents. In addition to complying with these colonial orders, those indigenous elites also took care of the future of the tribes and were able to use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o promote tribal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臺灣日日新報(1920/03/31)
  2. 臺灣日日新報(1917/11/01)
  3. 九井圭治郎(1914)。撫蕃意見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4. 九井圭治郎(1914)。蕃童教育意見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5. 大津麟平(1914)。理蕃策原議。巖手縣:大津麟平。
  6. 中山侑(1936)。蕃山旅行記(二)。臺灣警察時報,246,83-88。
  7. 中山清(1933)。國語普及に就て。理蕃の友,6
  8. 理蕃の友
  9. 瓦歷斯·諾幹、楊和穎主編(2005)。桃園縣老照片故事.2.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故事集。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10. 臺灣日日新報(1907/11/09)
  11. 理蕃の友
  12. 理蕃の友
  13.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市:五南。
  14. 吳萬煌譯、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1999)。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原名:理蕃誌稿)。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5. 理蕃の友
  16. 臺灣日日新報(1918/07/26)
  17. 林素珍(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18. 林瑞昌、楊和穎主編(2005)。桃園縣老照片故事.2.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故事集。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19. 持地六三郎(1912)。臺灣殖民政策。東京都:?山房。
  20. 桂長平編(1938)。理蕃誌稿。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21. 臺灣日日新報(1915/05/09)
  22. 浦忠成、莊永明主編(2001)。臺灣放輕鬆5-臺灣原住民。臺北市:遠流。
  23. 張耀宗(2007)。教育菁英vs.傳統菁英:日治時期教育影響下原住民領導機制的轉變。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1-27。
  24. 理蕃の友
  25. 理蕃の友
  26. 理蕃の友
  27. 理蕃の友
  28.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機構公文類纂
  29. 臺北州警務部(1924)。臺北州理蕃誌(下)。臺北市:臺北州警務部。
  3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3)。高砂族の教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3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高砂族の教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3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2)。高砂族の教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33. 臺灣總瞥府警務局(1935)。蕃入教育概況。臺北市:臺灣總瞥府警務局。
  34. 趙正貴編(2006)。北賽夏族末代總頭目之子歐拜·他羅('Oebay a Taro')老照片故事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35. 鄧相揚(2002)。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臺北市:玉山社。
  36.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機構公文類纂
  37. 瀧村覺(1933)。タイヤル今後の希望。理蕃の友,8
被引用次数
  1. 楊智景(2023)。自畫像:《理蕃の友》中原住民族菁英的自我形象及書寫。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9,1-47。
  2. 張耀宗(2013)。「殖民現代性」作為論述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一個研究面向。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85-97。
  3. 張耀宗(2014)。國民意識與族群意識:以日治時期原住民地區的學校教育經驗為焦點。教育學誌,31,13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