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在邊緣的邊緣實踐-以清代臺灣澎湖文石書院山長林豪為例的研究

并列篇名

Practice at the Margin of a Marginalized Region- A Case Study of Lin Hoa, Head of Wen-Shih College at Penghu, Taiwan, in the Ching Dynasty

DOI

10.29907/JRTR.200512.0003

作者

林耀潾(Lin Yao-Lin)

关键词

邊緣 ; 中心 ; 澎湖 ; 文石書院 ; 林豪 ; 內地化 ; 土著化 ; 在地認同 ; Margin ; Center ; Penghu ; Wen-Shih College ; Lin Hao ; Inland-ization ; Nativization ; Native Identity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5 / 12 / 01)

页次

195 - 2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清代臺灣澎湖文石書院山長林豪在教育文化事業上的貢獻。林豪的實踐是一種「在邊緣的邊緣」的實踐,但不排斥「中心」,透過「內地化」的指標也 樂於接受「中心」,也期望有少數的「邊緣」可以躍居「中心」。「邊緣」也逐漸地有一種「土著化」的過程,那是立根於斯土斯民的「在地認同」。林豪「在邊緣的邊緣」實踐,自在又自得,兼具「內地化」與「在地認同」,闡揚儒家道德理想,也積極準備讀書應試,這是「在邊緣的邊緣」最好的實踐方式。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takes as its subject Head Lin Hoa of Wen-Shih College at Penghu, Taiwan, in the Ching Dynasty, to explore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performance of Lin Hoa can be viewed as a kind of practice "at the margin of a marginalized region." It does not, however, rule out the existence of "the center" and is willing to accept its presence. Also it expects some "margins" to turn into "the center." The "margin" tends to beget a gradual process of "nativization," a "native identit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people of this land. Lin’s practice "at the margin of a marginalized region" proves to be pleasant and rewarding. It combines "inland-ization" and "native identity" in its advocacy of Confucian moral ideals and in its preparation of students fo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t is the best example of practice at the margin of a marginalized reg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7)。臺灣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李國祁(1975)。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1875-1894)。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
  3. 李國祁(1978)。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3)
  4. 林孟輝(2001)。澎湖文石書院學約析論。〔石老〕〔石古〕石,25
  5. 林豪(1963)。臺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胡建偉(1961)。台灣文獻叢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 徐慧鈺(2002)。林豪之澎湖經歷初探-三任文石書院山長。第一屆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
  8. 高啓進、進益源、陳英俊合著(2005)。開澎進士蔡廷蘭與〈海南雜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
  9. 莊國土(2000)。台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三)。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10. 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1. 陳昭瑛(1998)。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臺北。
  12. 陳捷先(1996)。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3. 陳漢光編(1971)。臺灣詩錄。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4. 鄭志明(1999)。臺灣儒學本土化的發展方向。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15. 盧美松(2003)。歷代澎湖志書的編纂。中國地方志,2,64。
被引用次数
  1. 李威寰(2017)。近50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臺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當代儒學研究,22,85-153。
  2. 甯國平(2015)。浯江詩人林豪生平暨著述研究。藝術論文集刊,25,167-194。
  3. (2009)。澎湖文石書院的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止善,7,71-98。
  4. (2010)。方志論述中的災祥觀─以林豪及其相關著述為例。臺灣文獻,6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