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

并列篇名

Exploration to Customs of Vengeful Ghosts and Solutions of Facing them in the Pre-Chin and Han Dynasty

DOI

10.29907/JRTR.200512.0001

作者

林素娟(Lin Su-Chuan)

关键词

厲鬼 ; 儺 ; 禁忌 ; 魂魄 ; 祟病 ; 祭祀 ; 厭勝 ; vengeful ghosts ; Nuo ; Taboo ; Soul ; sacrifice ; Yen Sheng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5 / 12 / 01)

页次

59 - 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厲鬼的性質與因應之道為禮儀及民俗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首先說明何種情況下的亡魂易被歸入厲的範疇,其次說明在此狀況下,喪葬、祭祀充滿諸多禁忌。第三,說明厲鬼為祟,致病、復讎⋯⋯等問題。第四,由氣的角度對厲鬼的性質加以說明。第五,由禮儀及民俗的角度,說明溫和的對厲鬼的安撫及補救措施,如掩屍埋骨、納入祭祀,以及較激烈的厭勝、驅逐厲疫甚至破壞屍體等等方式。在實際的情況上,往往恩威並施,多種方式並行。反映出時人對厲鬼的觀念及因應之道。

英文摘要

The character of the vengeful ghosts and method of facing them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within ritual and folklore. The article wants to explain vengeful ghosts about several aspects: 1. What kind of situation which resulted in vengeful ghosts. 2. Taboo in the condition of funeral and sacrifice. 3. Sick and misfortune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haunting by ghosts. 4. From the Chi(氣) point of view to explain the ghosts. 5. The soft ways to pacify ghosts which are burying dead bodies and worshiping spirits of dead. The violent ways to conquer ghosts which are destroying dead bodies, Yen Sheng, and Nuo ceremon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論衡校釋
  2. 周禮
  3. 左傳
  4. 國語
  5. 禮記
  6. 論衡
  7. 詩經
  8. 周禮
  9. 禮記
  10. 禮記
  11. 墨子閒詁
  12. 莊子集釋
  13. 左傳
  14. 二十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
  15. 禮記
  16. 左傳
  17. 周禮
  18. 禮記
  19. 漢書
  20. 論衡校釋
  21. 禮記
  22. 禮記
  23. 論衡校釋
  24. 白虎通疏證
  25. 周禮
  26. (2001)。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27. 禮記
  28. 周禮
  29. 禮記
  30. 後漢書
  31. 周禮
  32. 禮記
  33. 禮記
  34. 淮南子集釋
  35. 左傳
  36. 史記
  37. 左傳
  38. 左傳
  39. 文選
  40. 周禮
  41. 周禮
  42. 論衡校釋
  43. 左傳
  44. 後漢書
  45. 左傳
  46. 周禮
  47. 周禮
  48. 周禮
  49. 左傳
  50. 漢書
  51. 周禮
  52. 禮記
  53. 國語
  54. 論衡校釋
  55. 左傳
  56. (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7. 禮記
  58. 禮記
  59. 後漢書
  60. 史記
  61. 左傳
  62. 左傳
  63. 後漢書
  64. 周禮
  65. 後漢書
  66. 左傳
  67. 禮記
  68. 左傳
  69. 禮記
  70. 論衡校釋
  71. 左傳
  72. 周禮
  73. 周禮正義
  74. 禮記
  75. 左傳
  76. 禮記
  77. 國語
  78. Mary Douglas=瑪麗·道格拉斯(1966).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s and taboo.London:routledge.
  79.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1995)。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0. 孔穎達(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81. 孔穎達(2001)。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82. 王健文(1996)。「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歷史學報,22
  83. 司馬遷著、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裴駰集解(1979)。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
  84. 史宗主編、劉彭譯(1995)。二十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85. 列維·布留爾、丁由譯(1997)。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86. 向宗魯(2000)。說苑校証。北京:中華書局。
  87. 曲六乙、錢茀(2003)。中國攤文化通論。臺北:學生書局。
  88. 朱又曾(1967)。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
  89.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90.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91. 何雙全(1988)。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地圖。文物天地,6
  92. 何雙全(1989)。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初探。文物,2
  93.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
  94. 吳潛誠總校編(2001)。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
  95. 李永熾(1993)。「異人」與日本精神史。當代,85,62-71。
  96. 李永熾(1993)。「異人」與日本精神史。當代,84,53-63。
  97. 李永熾(1993)。「異人」與日本精神史。當代,83,20-27。
  98. 李亦園(2004)。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
  99. 李建民(2000)。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
  100. 李建民。屍體、骷髏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論。當代,90
  101. 李建民(1995)。中國古代「掩骴」禮俗考。清華學報,24(3),319-343。
  102. 李稚田(1993)。瘟神考。民俗曲藝,65-97。
  103. 李滌生(1988)。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
  104. 李學勤(1994)。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
  105.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38。
  106. 杜正勝。從眉籌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
  107.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58
  108. 邢昺(200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09. 邢昺(2001)。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10. 邢義田(1998)。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6(2)
  111. 周華斌(1993)。「儺」與「□」關於「儺」字的考釋。民俗曲藝
  112. 林富士(1987)。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漢代疾病研究」之一。史原,16,29-53。
  113. 林富士(1999)。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香。
  114. 林富士(1986)。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1-38。
  115. 范曄(1979)。後漢書。臺北:鼎文。
  116. 孫希且(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
  117. 孫星衍輯(1990)。漢宮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118. 孫詒讓(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119. 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20. 徐新建(1993)。儺與鬼神世界。民俗曲藝,125-144。
  121. 班固著、顏師古注(1979)。漢書。臺北:鼎文。
  122. 馬國翰(1990)。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3. 張光直(1995)。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香。
  124. 張嘉鳳、黃一農(1990)。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爲例。清華學報,20(2),361-378。
  125. 許慎(1987)。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
  126. 郭慶藩編(1988)。莊子集釋。臺北:木鐸。
  127. 陳立(1997)。白虎通疏証。北京:中華書局。
  128. 庹修明(1993)。薩滿文化與儺文化的比較。民俗曲藝,145-178。
  129. 森立之撰(2005)。本草經考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30. 陽伯峻(1991)。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
  131. 黃暉(199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32. 楊士勛(2001)。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3. 楊知勇(1993)。神鬼觀念的二重性與儺及喪葬祭儀實質。民俗曲藝,65-97。
  134. 楊儒賓(1989)。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1),223-253。
  135. 賈公彥(2001)。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2001)。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
  137. 劉增貴(1997)。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94(5),1-13。
  138. 劉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
  139. 劉寶楠(1988)。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140. 蕭兵(1993)。儺儀和蜡典的本質聯繫。民俗曲藝,47-63。
  141. 蕭統編(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142. 錢穆在(1976)。靈魂與心。臺北:聯經。
  143. 魏徵(1979)。隋書。臺北:鼎文。
被引用次数
  1. 陳藝勻(CHEN, YI-YUN)(2021)。全形復性-道教度亡科儀的生命關懷與醫治觀。國文學報。(70)。175-223。 
  2. 高佑仁(2011)。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1。1-655。
  3. 高佑仁(2011)。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