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佛教的齋講

并列篇名

Chinese Buddhism’s Treatment of "Zhaijiang"

DOI

10.29907/JRTR.200606.0001

作者

王翠玲(Wang Tsui-Ling)

关键词

齋 ; 齋講 ; zhai ; zhaijiang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6 / 06 / 01)

页次

63 - 1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齋講」一詞,在漢譯佛典中雖不多見,但卻早自後漢時代的譯經中即已可見,而後在六朝隋唐的中國佛教相關文獻中也時或出現。據筆者管見,論及此一詞語之相關研究其實寥寥無幾。這或許是因為與「齋」有關的語彙頗多,意義複雜化之故,因此多以推測之詞模糊帶過。但事實上,這一詞語自有其歷史變遷的背景,也有中國、印度兩大文化混同的部分,因此雖然只是一個語彙,正確理解它卻有其一定的意義。因此本論文希望能透過文獻的解析,明確闡釋「齋」、「齋講」等詞語之內涵,解明其中之佛教根源、社會文化等意義。

英文摘要

The Chinese word "zhaijiang" is a dichotomy consisting of two characters: the first is "zhai", while the second being "jiang". This particular diction makes occasional appearances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non, monastic biographies, and the Chinese Official History; although, its occurrence in the latter source is comparatively few and mostly in the Nan/Bei Chao records. Other than its stereotypical Buddhist-related connotation, the word "zhaijiang" in its individualistic form has a hi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Chinese bone inscriptions period. Moreover, the word "zhai" is still frequently used in today’s conversation such as zaozhai, liuzhai, baguanzhai, changzhai, sengzhai, zhaiji etc. all of which signifies its realistic nature and close interfusion into the secular sphere. A full study of the current topic would involve analyzing Buddhist rituals,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chang", discussing ancient literature, philosophical debates as well as textual studies of the Confucius, Daoist and Buddhist’s cannon and their commentaries. However,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shes to focus solely within the Chinese Buddhism scope and through critically analyzing its linguistic nature, and surveying primary sources that discusses the "zhaihui" service and the "jiangjing" assembly to piece together and reconstru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aijiang" usage throughout the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5)。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2. 慈悲水懺法
  3. 《十誦律》、《南海寄歸內法傳》
  4. 新校本舊唐書
  5. 南史
  6. 梁書
  7. 現代佛學大系
  8. (1973)。高僧傳研究。東京:山喜房。
  9. 續高僧傳
  10. 陳書
  11. 續高僧傳
  12. (1982)。現代佛學大系。台北:彌勒出版社。
  13. (1964)。慈覺大師研究。天台學會。
  14. 南史
  15. 後漢書
  16. (1984)。現代佛學大系。台北:彌勒出版社。
  17. 南史
  18. 梁書
  19. (1985)。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
  20. 陳書
  21. 宋書。台北:鼎文。
  22. 廣弘明集
  23. (1962)。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書局。
  24. (1997)。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
  25. 法華經傳記
  26.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
  27. 宋延一撰。廣清涼傳
  28. 宋洪邁。容齋五筆
  29.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
  30. 唐法琳撰。辯正論
  31. 唐道宣撰。續高增傳
  32. 唐釋道宣撰。大唐內與錄
  33.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
  34.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35. 梁慧皎撰。高僧傳
  36. 隋瞿曇法智譯。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37. 隋灌頂纂。國清百錄
  38. 小野勝年。慈覺大師研究。天台學會。
  39. 山田利明、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編(1994)。亞洲的宗教與文化。東京:國書刊行會。
  40. 山田利明、酒井忠夫編(1992)。台灣的宗教與中國文化。東京:風響社。
  41. 中吉功編(1926)。海東佛教。東京:國書刊行會。
  42. 中村元(1975)。佛教語大辭典。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
  43. 方述鑫編著(1992)。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
  44. 古勝氏(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日本東京大學。
  45. 平川彰氏(1978)。初期大乘佛教研究。東京:春秋社。
  46. 朱大渭(2001)。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雲南人民出版社。
  47. 朱熹(1977)。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48. 池田末利(1989)。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東海大學出版會。
  49. 佐藤密雄(1963)。原始佛教教團研究。東京:山喜房。
  50. 赤沼智善編(1979)。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辭典。京都:法藏館。
  51. 辛岩譯(1997)。法國漢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52.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中譯(1995)。韓國禪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入社。
  53. 竺法護譯。生經
  54. 竺法護譯。生經
  55. 姜伯勤(1996)。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6. 段玉裁(1992)。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
  57. 泉芳璟撰(1977)。國譯一切經:釋經論部8。東京:大東出版社。
  58. 孫楷(1956)。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北京:作家出版社。
  59.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1989)。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60. 荒牧典俊(1982)。中國中世的宗教與文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61. 張亞初編著(2001)。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
  62. 張澤洪(1999)。道教齋醮符咒儀式。成都:巴蜀書社。
  63. 梁武帝。廣弘明集
  64. 陳佩芬編撰(1990)。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
  65. 渡邊卓。墨家思想二。講座東洋思想4
  66. 圓仁(1971)。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台北:文海。
  67. 圓仁(1971)。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台北:文海出版社。
  68. 道宣。廣弘明集
  69. 道宣撰。續高僧傳
  70. 僧祐撰。出三藏記集
  71. 寧可、郝春文輯校(1997)。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
  72. 福井氏撰。高僧傳研究
  73. 劉謐撰。三教平心論
  74. 歐陽詢。藝文類聚
  75. 鄭正浩(1975)。墨家的鬼神觀。中國總合研究,創刊號
  76. 藍谷沙門慧詳撰。弘贊法華傳
  77. 釋道世撰。法苑珠林
  78. 釋道宣撰。續高僧傳
  79. 釋道宣撰、梁高祖武。廣弘明集
  80. 顧炎武。日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