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印刷傳媒之崛起與宋詩特色之形成

并列篇名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DOI

10.29907/JRTR.200710.0002

作者

張高評(Chang Kao-Ping)

关键词

印刷傳媒 ; 四部典籍 ; 圖書流通 ; 宋詩特色 ; 詩分唐宋 ; printing media ; Si Bu Dian Ji (四部典籍) ; the books circulate ; Song Poem Features ; Tang and Song poetic demarcation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7 / 10 / 01)

页次

39 - 41+43-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雕版印刷有「易成、難毀、節費、便藏」之長處,又有化身千萬,無遠弗屆之優勢。因此,足與寫本(含藏本、稿本、抄本)競妍爭輝。論其利用厚生,便利士人,徵存、傳播、發揚宋朝以前及當代文獻典籍,繼往開來,貢獻極大。對於宋代士人而言,雕版印刷改變知識傳播之方式和質量,進而影響閱讀之態度、方法,和環境,乃至於創作之習性、評述之體式、審美之觀念,和學術之風尚,對宋代之文風士習頗多激盪。因應右文崇儒政策,科舉考試、書院講學、教育普及、著書立說,皆因印刷傳媒之推助,而有加乘之效果。由此觀之,印刷傳媒堪稱為唐宋變革之催化劑,宋代之為近世特徵之促成者。本論文側重探討四部典籍之刊行與兩宋文明昌盛之可能關係,考察宋代印刷傳媒繁榮、圖書流通便捷,對於「詩分唐宋」之可能影響,有別於目錄版本學之論述,亦不同於書籍紀傳體之研究。對於學界探討唐宋變革、宋型文化、詩分唐宋、宋詩特色諸課題,或有參考觸發之價值。

英文摘要

The strengths of woodcut printing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are characterized by accessibility, duration of preservation, cost effectiveness, and the ability to be stored easily. Furthermore, woodcut printing facilitated the circulation of literature, enabl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Due to these qualities, therefore, woodcut printing enjoys the same status with that of transcripts (bibliolatries, manuscripts, codices). Accordingly, woodcut printing contributes a great deal to preserving,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literatures written before an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us passing down cultural heritage. In fact, the emergence of woodcut printing has transformed not only the way through which knowledge is disseminated, but the 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as well. This, in turn, influences Song intellectuals’ reading attitudes, perspectives, and environment, and leads to shifts in the writing style, the form of critique, aesthetic taste, and intellectual milieu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a macro-perspective, such an emergence also enables and assists the government to propel its Confucian policy, which includes holding civil examinations, giving lecture in the academy, turning education into an all-pervasive practice, and encouraging publication. Printing technique, therefore, can be termed as the catalyst for both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s reformations, an invisible hand that marks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forerunner of moderni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then, centers on the publication of Si Bu Dian Ji (四部典籍) maybe rela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iviliz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sperity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spread of books in the Song Dynasty, maybe influence “Tang and Song poetic demarcation”. Distinguishing it from the study of bibliography and historiography with the hope of shedding light on the current comments concern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s reformations, the culture paradigm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divisions of poetry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poe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高評(2007)。印刷傳媒與宋詩之學唐變唐-博觀約取與宋刊唐詩選集。成大中文學報,16
    連結:
  2. 張高評(2006)。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24(2)
    連結:
  3. (1986)。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
  4. 元脫脫編纂(1999)。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5. 宋沈括(1987)。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
  6. 宋胡仔著(1978)。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
  7. 宋陸游、曾棗莊主編(2006)。全宋文:渭南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8. 宋程俱、張富祥校證(2004)。麟臺故事。北京:中華書局。
  9. 清方東樹(1984)。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清吳喬、郭紹虞編(1983)。清詩話續編:圍爐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11. 清徐松輯、苗書梅點校(2001)。宋會要輯稿·崇儒。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2. Frans Johansson著、劉真如譯(2005)。梅迪奇效應。臺北:商周出版社。
  13. 于乃義(1979)。古籍善本書佛、道教藏經的版本源流及鑑別知識。四川圖書館學報,3
  14. 內山精也(2005)。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方建新(1988)。宋代私家藏書補錄。文獻,1-2
  16. 方建新(1988)。南宋私家藏書再補錄。宋史研究集刊
  17. 方建新(1989)。北宋私家藏書再補錄。古文獻研究
  18. 方豪(1970)。宋代佛教對中國印刷及造紙之貢獻。大陸雜志,41(4)
  19. 王勇(2003)。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 王國維(1983)。靜安文集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21. 王嵐(2003)。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劉陽譯(2005)。書籍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向達譯。中國雕版印刷術之全盛時期。圖書館學季刊,5(3、4)
  24. 安平秋(2001)。中日合作複製日本國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之現狀。第三次兩岸古籍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25. 安平秋(1987)。《史記》版本述要。古籍整理與研究,1
  26. 艾朗諾(2006)。書籍的流通如何影響宋代文人對文本的觀念。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
  27. 何忠禮(1988)。兩宋登科人數考索。宋史研院集刊,2
  28. 吳承學(1993)。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廣州:范城出版社。
  29. 宋原放編(2004)。中國出版史料。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30. 尾崎康、陳捷譯本(1993)。以正史爲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李生龍(1998)。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長沙:岳麓書社。
  32. 李致忠(2000)。古代印版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3. 李致忠(1994)。宋版書敘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4. 李富華、何梅(2003)。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5. 李裕民(1999)。宋史新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6. 李際寧(2002)。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7. 沈玉成、劉寧(1992)。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8. 周裕鍇(1997)。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
  39. 周裕鍇(1999)。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40. 柳立言(2006)。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祝尚書(2004)。宋人總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42. 祝尚書(1999)。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43. 高國杭(1983)。宋代史學及其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4
  44. 宿白(1999)。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
  45. 張玉春(2001)。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6. 張希清(1987)。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北京大學學報,5
  47. 張高評(2007)。「第二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典範移轉-學科的互動和整合)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48. 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49. 張高評(2000)。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
  50. 張高評(2004)。詠史詩與書法史筆-以北宋史家詠史爲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0
  51. 張高評(2007)。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詩之典範追尋。《文與哲》學報,10
  52. 張高評(1998)。從「會通化成」論宋詩之新變與價值。漢學研究,16(1)
  53. 張高評(2004)。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54. 張高評撰(2005)。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印本之普及與朝廷之監控。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1
  55. 張連第、漆緒邦編著(1991)。中國歷代詩詞曲論專著提要。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56. 張廣達(2005)。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7. 曹之(1994)。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8. 曹之(1992)。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9. 淺見洋二、王水照主編(2005)。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清水茂著、蔡毅譯(2003)。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61. 郭紹虞(1979)。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
  62. 陳正宏、張伯偉主編(2005)。東亞漢籍版本學序說-以印本爲中心。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
  63. 陳堅、馬文大(2002)。宋元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
  64.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北京:三聯書店。
  65. 陳樂素(2002)。宋史藝文志考證。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
  66.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7.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文化公司。
  68. 傅樂成(1972)。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國立編譯館館刊,1(4)
  69. 傅璇琮、謝灼華(2001)。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
  70. 曾貽芬、崔文印(2000)。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71. 費夫賀、馬爾坦、李鴻志譯(2006)。印刷書的誕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2. 賀次君(1958)。史記書錄。上海:商務印書館。
  73. 楊建波(2001)。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
  74. 楊曾文(2006)。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5. 葉維廉(1983)。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6. 福井康順監修、朱越利譯(1990)。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趙萬里(1998)。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8. 劉介民(2005)。道家文化與太極詩學―《老子》、《莊子》藝術精神。佛山:廣東人民出版社。
  79. 劉玉珺、張伯偉編(2005)。越南古籍刊刻述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1
  80. 劉節(1986)。中國史學史稿。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81. 蔣祖怡主編(1996)。中國詩話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82. 蔡春編(1991)。歷代教育筆記資料-宋遼金元部分。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
  83. 蔡崇榜(1991)。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84. 鄭之洪(1997)。史記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85. 鞏本棟(2007)。論域外所存的宋代文學史料。清華大學學報,22(1)
  86. 鞏本棟、張伯偉編(2005)。宋人撰述流傳麗、鮮兩朝考。域外漢籍研究集刊,1
  87. 蕭東發(1998)。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萃·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8. 錢存訓(2002)。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89. 錢存訓(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0. 錢婉約(2004)。內藤湖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91. 錢鍾書(1988)。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92. 繆鉞(1977)。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店。
  93. 羅樹寶(1993)。中國古代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
  94. 嚴紹□(2001)。漢籍東傳日本的軌跡與形態。第三次兩岸古籍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95. 嚴紹□(1992)。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96. 嚴紹璽(2005)。日本藏漢籍珍本追綜紀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7. 露西爾·介(2002)。《思想家》Ⅱ:《中國學術與中國思想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