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

并列篇名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DOI

10.29907/JRTR.200712.0001

作者

黃偉倫(Huang Wei-Lun)

关键词

隱逸 ; 隱逸文化 ; 隱逸的自覺 ; 朝隱 ; 文學的自覺 ; 六朝 ; Seclusion ; Seclusion culture ; Self-Consciousness of Seclusion ; Zhao yin ; Literature Consciousness ; Six Dynasties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7 / 12 / 01)

页次

1 - 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賾從東漢迄於魏晉南北朝,隱逸文化從一「仕—隱」結構的突破中,所呈現的從「他目的性」的「道不行、仕不遇」之隱到「自目的性」的「為隱而隱」、「自足性分」之隱的旨趣轉向,並以一個傳統文人面對仕隱抉擇時的哲理反省為進路,以行為向理論的還原為方法論意識,企圖擺落以社會、歷史等背景為主軸的「外在研究」詮釋策略,而從一個人生哲學的視域,以內在心理根源為取向,將此隱逸行為視為個人生命情調的外在化,試圖在隱逸論題的研究中,於歷史、社會等背景因素之外,提供另一考察的視野。因此,本文首先從儒、道兩家對待隱逸的態度敘起,用以對顯「儒隱」與「道隱」兩種基本型態,並且論述老莊思想在此一轉折中,所扮演的積極作用,試圖釐清當時莊老思潮盛行與希企隱逸風尚的內在聯係,繼而說明在此時期中「自目的性之隱」的情狀與「朝隱」所標誌的理論意義,藉此來論證在當時「人的覺醒」的文化語境底下,六朝隱逸活動標誌的從「他目的性之隱」到「自目的性之隱」的新轉向。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main is discussing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to display newly changes. Then in lives in seclusion in the spiritual contrast from the Confucianist and Taoism is the discussion beginning, separately leaves two kind of different living in seclusion condition, and analyzes the Lao-zi, the Zhuang-zi thought to lives in seclusion the function and it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which the culture occurs. The attempt gets rid take background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as the main axle research viewpoint, but in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root, will live in seclusion the behavior to regard as the life ideal external performance emphatically. The hope can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al research for the Six Dynasties, provides a new inspection viewpoi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9)。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2. (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 (1989)。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
  4. (2007)。解讀隱逸。河北理工大學學報,11,74-77。
  5. (1984)。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
  6. (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7. (2002)。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8. (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9. 宋李昉(1973)。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
  10. 宋歐陽修(1979)。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唐李延壽撰(1985)。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13. 唐房玄齡撰(1979)。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晉陳詩撰、南朝宋裴松之注(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15. 清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6. 清郭慶藩(1988)。莊子集譯。臺北:木鐸出版社。
  17. 清嚴可均(1982)。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
  18.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815)。江西南昌學府刊刻十三經注疏本: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魏何晏注、宋邢禺疏(1815)。江西南昌學府刊刻十三經注疏本: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任繼愈主編(1988)。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余英時(1997)。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
  23. 余嘉錫(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
  24. 吳壁雍(1987)。中國文化新論·抒懷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
  25. 許尤娜(1998)。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鵝湖月刊,24(4),7。
  26. 郭湛(2002)。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7. 勞思光(2000)。中國文化要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8. 黃偉倫(2006)。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傳偉動(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30. 劉紀曜(1989)。中國文化新請·思想篇一。臺北:聯經出版社。
  31. 魯迅(199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32. 錢穆(1987)。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謝大寧(1992)。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3(1),140。
  34. 顏崑陽(1985)。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曾肅良(2019)。孤寂的美感-探討中國文人山水畫之中「孤隱」的深層意識。書畫藝術學刊,27,1-13。
  2. 鄧郁生(2021)。《瀟湘錄.楚江漁者》對隱逸課題之表述。成大中文學報,74,95-131。
  3. 李奇鴻(2021)。陸龜蒙-「士不成士」的隱居者難題探論。東華漢學,33,47-83。
  4. 王燕燕(2017)。「孔子『應聘諸侯』」考。高雄海洋科大學報,31,1-28。
  5. (2024)。任昉《述異記》引兩漢魏晉詩文為注之體例的時代特質與意涵。漢學研究集刊,38,139+14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