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鄭樵小學觀探析

并列篇名

The Study in Xiaoxyé(小學) Concept of Zhèngqiáo(鄭樵)

DOI

10.29907/JRTR.200807.0002

作者

陳梅香(Chen Mei-Hsiang)

关键词

鄭樵 ; 小學 ; 聲韻 ; 文字 ; Zhèngqiáo ; xiaoxyé ; phonology ; character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08 / 07 / 01)

页次

41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小學」一詞所涵括的內容與意義,伴隨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有著不同的風貌,因六藝的性質,各朝代學者的認定,多與經術、經義之旨相結合,附屬於六經之內;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截至當代史家為止的分類方式,南北宋之際的鄭樵(1104-1162AD),卻將小學類與六藝或六經類分開,成為獨立的一類。因此,本文嘗試爬梳鄭樵於「小學」一詞的運用與體認,從主旨、內容、依歸與意義等方面的聯繫,加以思辨釐析,做一深入地探討,總結鄭樵著重文字音韻為解析對象的小學觀,有承襲《隋書.經籍志》之處,也有個人對於小學原理方面的自得之工。

英文摘要

Followed up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changing,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xiaoxyé(小學) kept different appearance. Usually, the traditional authors though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ùyì(六藝) contained with jângshu(經術) or jângyì(經義) and belonged to liùjâng(六經). The worthy of attention is that zhèngqiáo(鄭樵1104-1162AD) separated xiaoxyé(小學) from liùyì(六藝) or liùjâng(六經)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article. It contrasted differently with general authors' recognition and group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ould try to sort the term "xiaoxyé(小學)", and according to its usage and recognition to think about and analyze it from the connection with option, content, purpose and meaning. Hope will have a deep discussion on "xiaoxyé(小學)" concept. Summarize that the xiaoxyé(小學) concept of zhèngqiáo(鄭樵),maybe zhèngqiáo(鄭樵) should consider the phonology and character more than the others. Not only followed the thought of "suíshū.Jingjízhï"(《隋書.經籍志》), but also came from his unique ideas of the xiaoxyé(小學).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應裕康(1993)。鄭樵及其目錄學。故宮學術年刊,10(3),95-130。
    連結:
  2. 孔師仲溫(1987)。宋代的文字學。國文天地,3(3),73-79。
  3. 孔師仲溫(2002)。孔仲溫教授論學集。台北:學生書局。
  4. 王盛恩(1998)。鄭樵的會通思想和實學創新精神。洛陽師專學報,1,138-141。
  5. 王堯臣編次、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上海:商務印書館。
  6. 朱星(1995)。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 吳懷祺(1992)。鄭樵文集附鄭樵年譜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8. 吳懷祺(1997)。鄭樵評傳。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9. 吳懷祺(1993)。重讀鄭樵,理解鄭樵一首屆鄭樵學術討論會側記與斷想。史學史研究,2,78-80。
  10. 周虎林(1991)。通志校讎略析義-兼論藝文略、圖譜略、金石略諸略關係。中國學術年刊,12,351-378。
  11. 林志強(1998)。鄭樵的文字學研究。福建論壇,3,72-73。
  12. 林志強(2001)。鄭樵的漢字生成理論。古漢語研究,1,50-54。
  13. 帥鴻勳(1979)。六書商榷。台北:正中書局。
  14. 施人豪(1974)。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15. 胡奇光(1987)。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胡楚生(1979)。鄭樵「七略」「漢志」語平議。中國學術年刊,3,14-156。
  17. 胡樸安(1990)。文字學研究法。台北:西南書局。
  18. 唐蘭(1981)。古文字學導論改訂本。山東:齊魯書社。
  19. 唐蘭(1979)。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孫亮球(2001)。鄭樵〈圖譜略〉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8,1-20。
  21. 班固著、顏師古注(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2. 班固著、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23. 班固、魏徵、楊家駱主編(1963)。中國目錄學名著:新校漢書藝文志·新校隋書經籍志。台北:世界書局。
  24.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5. 崔京玉(1986)。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26. 張舜徽(1988)。中國文獻學。台北:木鐸出版社。
  27. 張標(1997)。論鄭樵的六書略。古漢語研究,2,29-34。
  28.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9. 陳清泉編(1985)。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30. 曾貽芬(1993)。鄭樵在文獻學方面的成就。史學史研究,1,57~63、56。
  31. 黃中業(1998)。鄭樵對檔案文獻編纂理論的貢獻。史學集刊,2,67-78。
  32. 黃德寬、陳秉新(1994)。漢語文字學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33. 楊清澄(1999)。論鄭樵六書學說之不足。學術論壇,2,85-89。
  34. 葉鍵得(1979)。台北,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
  35. 劉昫(199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6. 劉昫、歐陽修、楊家駱主編(1963)。中國目錄學名著:唐書經籍藝文合志。台北:世界書局。
  37. 歐陽修(1997)。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8. 潘美月、昌彼得(1986)。中國目錄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9. 鄭振鐸(2000)。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0. 鄭奮鵬(1983)。鄭樵的校讎目錄學。台北:學海出版社。
  41. 鄭樵。通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2. 鄭樵。七音略。台北:藝文印書館。
  43. 鄭樵。六書略。台北:藝文印書館。
  44. 鄭樵。通志二十略。台北:世界書局。
  45. 鄭樵。夾漈遺稿。北京:中華書局。
  46. 錢亞新(1974)。鄭樵校讎略研究。台北:文宗出版社。
  47. 龍宇純(1984)。中國文字學。台北:學生書局。
  48. 謝啓昆(1974)。小學考。台北:藝文印書館。
  49. 韓偉(2000)。六書研究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50. 韓偉(1999)。試論宋元明時期的六書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3,78-82。
  51. 瞿林東(1993)。通志的會通與自得。中州學報,1,107-110。
  52. 簡雪玲(1997)。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53. 魏徵(1997)。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54. 黨懷興(2003)。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5. 顧志華(1984)。鄭樵〈校離略〉在歷史文獻學上的價值。華中師院學報,1,66-72。
  56. 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7. 顧頡剛(1923)。鄭樵傳。國學季刊,1(2),309-332。
  58. 顧頡剛(1923)。鄭樵箸述考。國學季刊,1(1),96-138。
  59. 顧頡剛(1923)。鄭樵箸述考。國學季刊,1(2),35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