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

并列篇名

The Rites of Inauguration, the Character and Thoughts of Rites of Five Offering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iquette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y

DOI

10.29907/JRTR.200907.0001

作者

林素娟(Lin Su-Chuan)

关键词

成室 ; 五祀 ; 血 ; 釁禮 ; 儀式 ; 禮制 ; 淨化 ; Rites of inauguration ; the five sacrifices ; blood ; the rites of offering blood in sacrifice ; rites ; custom and institution ; purify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09 / 07 / 01)

页次

1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宮寢建築除了是安居之所,同時還具有溝通自然與神明,連結家族與社會的功能,往往展現聖俗、倫理、權力……等豐富面向。因此其時空的選定、建築的過程乃至建築完成後,均有許多重要儀典,以祓除不祥,祈得福佑。本篇文章以成室禮為核心,探討宮室新成時的儀典與其思維特色。並透過經籍及諸家注疏之爭議的梳解,釐清成室之「落」與「考」禮是否用血及儀式特色等問題。由於成室禮的焦點在於五祀,居寢其間者,於災變、疾病、祈年、求福佑、報功亦均祭五祀,五祀之於宮寢的重要意義及與屋主間的密切關係可以想見。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五祀之性質以及獻祭、祓除之特色,並對用牲狀況,淨化儀典與族群結構之淨化與穩定的關係進行探討。成室禮及五祀之祭儀與犧牲、血液、內臟密切相關,本文第三部分分析成室禮及五祀的祓除與祭儀與原始思維的關係,以及交感巫術、厭勝之法所反映的連續型宇宙觀,其特色及儀典上的呈現。本文第四部分在說明,禮制雖以原始宗教的宇宙觀為源頭,對其精神仍有所承續,但亦發生了不小的質變,並進行道德的詮釋及工夫之轉化。而此種質變至秦漢以後,則更為劇烈。受到陰陽五行盛行的影響,為符應宇宙圖式,禮制於此歷經重大變革,成室禮及五祀之祭亦在此風潮下,逐漸以陰陽、五行等角度進行安排和配置,甚至更繁複的與漢代思潮如五德帝、感生帝等說法相結合,對禮制及禮意之詮釋造成不小的影響。

英文摘要

The palace buildings have functions of connecting between nature and gods, and between family and society. It shows abundant sides such as the sacred, the profane, ethics, power, etc. Therefore, there were many important rites to remove the ominous and pray for well-being when the selections of space-time and the building process from start to finish.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rites of inauguration. It discusses the thoughts of the rites when a palace was built. Furthermore, it clarifies problems that if it used blood in the inauguration of luo(落) and kao(考), and the feature of the rites. Because of the point of rites of inauguration is on the five sacrifices, people who lived there had to offer sacrifice to the five sacrifices during disaster, disease, rites of harvest, pray for well-being, and rites of requital. For this reas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analyzes the character of the five sacrifices, and the features of offering sacrifice and the rites of exorcism.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dition of using animal, the rites of clarifi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lansman's purge and steadiness. The third part of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rites of inauguration, the exorcism and rites of offering sacrifice, and the native thoughts. The final part sho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ites of inaugur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劉增貴(2001)。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
    連結:
  2. 賴錫三(2004)。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臺大文史哲學報,61
    連結:
  3. (2001)。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2001)。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
  5. Eliade, Mircea(1988).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London:Arkana, Penguin.
  6. 丁山(1961)。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
  7. 壬先謙(1996)。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8. 孔穎達(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9. 孔穎達(2001)。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孔穎達(2001)。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2. 王子今(1996)。門祭與門神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3. 王平、顧彬(2007)。甲骨文與殷商人祭。河南:大象出版社。
  14. 王利器(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
  15. 卡西勒(1994)。論人。臺北:桂冠出版社。
  16. 弗雷澤、汪培基譯(1991)。金枝。臺北:久大。
  17. 石璋如(1960)。河南安陽小屯殷氏的三組基址。大陸雜誌,21
  18. 石璋如(1947)。中國考古學報: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北京:商務印書館。
  19. 石璋如(195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出版
  20. 伊利亞德、黃海鳴譯。〈神聖空間及世界之神聖化〉上。雄獅美術,256,113。
  21.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2. 吉拉爾、馮壽農譯(2002)。替罪羊。北京:東方出版社。
  23. 朱天順(1978)。原始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4.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5. 何雙全(1989)。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2
  26. 吳潛謝總校編(2001)。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出版社。
  27. 李亦園(2004)。文化的圖象(下)。臺北:允晨出版社。
  28. 李孝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960)。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紀念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29. 李建民(1993)。屍體、骷髏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論。當代,90
  30. 李學勤(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1. 李豐楙(1996)。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
  32. 李豐楙(1981)。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從巫俗觀點對楚辛的考察之一。古典文學,3
  33. 李豐楙(1994)。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
  34. 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出版社。
  35. 邢昺(200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6. 上博竹書(四)閑詁
  37. 宗力、劉群(1986)。中國民間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
  38. 秋浦主編(1985)。薩滿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9. 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0. 凌純聲(1965)。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
  41. 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2. 孫詒讓(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43. 孫詒讓(1981)。墨子閒詁。臺北:藝文書局。
  44. 孫奭(2001)。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5. 徐彥(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6. 班固著、顏師古注(1979)。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7. 紐伊曼、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北京:東方出版社。
  48. 袁珂注(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49. 馬承源主編(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高去尋(1954)。殷禮的含貝握貝。中央研究院院刊,1
  51. 張光直(1995)。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52. 張光直(1994)。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
  53. 張光直(1995)。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香。
  54. 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
  55. 張亨(1992)。「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6. 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出版社。
  57. 陳立(199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58. 陳立(1936)。高禖郊社祖廟通考。清華學報,12(3)
  59. 陳夢家(1936)。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
  60. 章太炎(1985)。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61. 森立之撰(2005)。本草經考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62. 黃俊傑(1991)。中國古代的釁及其文化史意義。清華學報,21(1)
  63. 黃展岳(2004)。中國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
  64. 黃展岳(1999)。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臺北:允晨出版社。
  65. 黃暉(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6. 楊華(2007)。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古籍。
  67.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68. 楊儒賓(198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69. 楊儒賓(1989)。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1)
  70. 楊儒賓(2002)。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
  71. 葛兆光(2000)。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72. 讀《上博館藏楚竹書(四)》雜記
  73. 賈公彥(2001)。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4. 賈公彥(2001)。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5. 路先·列維一布留爾、丁由譯(1997)。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76. 鄒濬智(2008)。從戰國楚簡論中霤神。長榮大學學報,12(1)
  77. 鄒濬智(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78. 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1966).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s and taboo.London:routledge.
  79. 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80. 劉向(1965)。說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81. 劉樂賢(1997)。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4)
  82. 劉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83. 樂蘅軍、古添洪、陳慧(1993)。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84. 應劭(1981)。風俗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85. 顧頡剛(1994)。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洪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