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

并列篇名

Taiwanese Literati's Responses to Contemporary World Chan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of Lian-Heng's Han-Xue Propagation Activities

DOI

10.29907/JRTR.200910.0004

作者

江寶釵(Chiang Pao-Chai)

关键词

日治時期 ; 臺灣傳統文人 ; 連橫 ; 詩薈 ; 雅堂書局 ; Taiwanese Traditional Literati ; Lian Heng ; Shi-Huey ; Ya-Tang book store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09 / 10 / 01)

页次

81 - 1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討論臺灣傳統文人之中,頗具代表性的連橫,他一生所投入的傳播事業:任報刊筆政、創結詩社、開辦書局、設立漢學研究會,發行期刊等等,檢視殖民地政府的政策、現代化進程中的臺灣,如何激勵他在這些漢學傳播活動的踐履,造成他的挫敗,又如何代表了與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的處境,他們肆應世務的方式,從而反映出臺灣被割據予日本治理後深刻的社會變遷。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ife and work of Lian Heng, a significant figure among Taiwanese literati. Lian Heng's lifelong devo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literature includes work in editorial jobs for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the organizing of poetry societies, the opening of bookst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studies organization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periodicals. To what extent did the policies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affect his practices i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studies, and what obstacles did this create for him? How were Lian Heng's circumstances representative of that of his contemporaries' and their ways of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se question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face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2004)。質問「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裡尋找楊德昌電影中的後設「新」臺北。中外文學,33(3),39-61。
    連結:
  2. 林元輝(1998)。以連橫爲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56。
    連結:
  3. 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81-119。
    連結:
  4. 本刊,〈雅堂書局開矣〉,《臺灣日日新報》9766號,4版,1927/7/6
  5. 不著撰者,《中國臺灣網/族譜/臺灣連氏家族》,big5.chinataiwan.org/zppd/MMWZ/200805/t2008052_650258.htm.2009年9月21日讀取
  6. 本刊,〈漢文研究會之活躍〉,《臺灣民報》92號,1926/2/4
  7. 連橫,《維基百科》zh.wikipedia.org,2009年10月12日讀取
  8. 本刊,〈島人夜學續興〉,《臺灣日日新報》1824號,4版,1904/5/31
  9. 本刊,〈書道頒布會 曹秋圃氏作品〉,《臺灣日日新報》10696號,4版,1930/1/26
  10. 本刊,〈雅堂書局徵詩〉,《臺灣日日新報》9771號,4版,1927/7/11
  11. 本刊,〈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9771號,4版,1927/8/9
  12. [新詩改罷自長吟]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140.138.172.55/tang/Database/index.html
  13. 謝雪漁,〈入報社志感〉,《臺灣日日新報》2051號,3版,1905/3/7
  14. 本刊,〈文化書局出現 蔣氏倡辦〉,《臺灣民報》108號,1926/6/6
  15. 本刊,〈書局冬季大賣〉,《臺灣日日新報》9911號,4版,1927/11/28
  16. 江林信,〈漢文知識的散播者—記蘭記經營者黃茂盛〉,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603
  17. 本刊,〈讀書之時到矣〉,《臺灣日日新報》10625號,4版,1929/11/15
  18. 本刊,〈雅堂書局將出〉,《臺灣日日新報》9734號,4版,1927/6/4
  19. 本刊,〈漢文研究會再開〉,《臺灣日日新報》9911號,4版,1929/9/5
  20. 劉魯,〈祝三六九報重刊〉,《三六九小報》322號,2版,1934/3/13
  21. Anderson, Benedict、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出版。
  22. 川路祥代(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
  23. 不著撰者(2003)。大地,2003(9)
  24. 王文顏(197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
  25. 王順隆(1999)。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4),107-127。
  26. 王德威(2004)。後遺民寫作。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論文集,臺北:
  27. 江寶釵(2009)。全臺詩話:瑞桃齋詩話校注。高雄:復文書局。
  28. 江寶釵、謝崇耀(2008)。從瀛社活動場所觀察日治時期臺灣詩社區的形成與意義。「瀛社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9. 何義麟(2007)。祝融光顧之後—蘭記書局經營的危機與轉機。文訊,255,68-74。
  30. 余英時(2003)。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25
  31.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
  32.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
  33. 宋秀環(2004)。日治時期的殖民政策:原住民青年團的發展。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33,1-23。
  34. 汪民安編、陳永國編、張雲鵬編(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5. 汪知亭(1959)。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局。
  36. 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
  37. 林文月(1977)。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近代中國。
  38. 林能士總編纂、毛知礪撰稿(1997)。深坑鄉志。臺北:深坑鄉公所。
  39. 林淇瀁(2001)。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
  40. 林資修(1964)。南強詩集。臺中:林培英。
  41. 班雅明、王才勇譯(2005)。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42. 班雅明、張旭東譯、魏文生譯(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
  43. 連橫(1979)。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4. 連橫(1992)。臺灣詩薈(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5. 連橫(1992)。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46. 連橫(1992)。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47. 連橫(1992)。臺灣語典;雅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8. 陳平原(1988)。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9.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
  50. 曾迺碩(1997)。連橫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51. 黃美娥(2007)。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52. 黃美娥(2007)。從蘭記圖書目錄想像一個時代的閱讀/知識故事。文訊,255,57-64。
  53. 楊境任(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54. 齊亞烏丁.薩達爾、馬雪峰譯(2005)。東方主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55. 蔡相煇(1992)。從文人到國士—對連雅堂先生的觀察。連雅堂先生相關論著選輯(上),南投:
  56. 蔡盛琦(2007)。從蘭記廣告看書局的經營(1922-1949)。文訊,255,75-82。
  57. 蕭統編、李善注(1991)。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58. 賴柏舟主編(1955)。鷗社藝苑。嘉義:鷗社。
被引用次数
  1. 江寶釵(2011)。向文化大傳統的回歸與變奏─連橫對臺灣古典詩「正典」的追尋。東吳中文學報,22,249-280。
  2. 江寶釵(2013)。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對語言使用的主張暨其平議。東吳中文學報,26,245-264。
  3. 柯榮三(2015)。善人•善書•善念—陳江山及其《精神錄》的版本流傳與思想探源。民俗曲藝,190,129-189。
  4. 李偉呈(2023)。皇權下的聖道:日治後期中部地區的鸞堂網絡與時代適應—以《皇民奉公經附孝經》為中心。民俗曲藝,219,231-278。
  5. (2015)。善人•善書•善念—陳江山及其《精神錄》的版本流傳與思想探源。民俗曲藝,190,12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