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吳希聖〈人間.楊兆佳〉之真實再現與文體研究

并列篇名

The Reprentation of Reality and Literary Styles of Wu Xi-Sheng's "The Story of Yang Zhao-Jia"

DOI

10.29907/JRTR.201010.0005

作者

須文蔚(Shiu Wen-Wei)

关键词

吳希聖 ; 楊兆佳 ; 楊清溪 ; 報導文學 ; 文體論 ; Wu Xi-Sheng ; Yang Zhao-Jia ; Yang Qing-Xi ; reportage ; literature styl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0 / 10 / 01)

页次

141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35年3月,《臺灣文藝》上刊出了吳希聖所著〈人間.楊兆佳-形見のプロぺラー〉一文。此文的寫作背景,本於當時轟動一時的楊清溪空難事件,而文章中的「楊兆佳」不但真有其人,且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臺籍政治運動家「楊肇嘉」。透過史料與文本的比對,本研究發現,此文在書寫上並沒有虛構事實,作者之所以借用小說筆法來寫作報導文學,乃是為了真切地再現出當時臺灣知識界的反抗聲音,透過接合文藝運動與社會運動的新形式,掙脫官方意識型態的鎖鍊,彰顯臺灣人自信與認同的重要精神。將其與楊逵的〈臺灣地震災區勘查慰問記〉(1935年6月)相較,不僅寫作時間上要來得更早,而且全文結構嚴謹,人物個性型塑與場景描述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確可上溯為臺灣文學史上首篇的報導文學作品。

英文摘要

Wu Xi-Sheng published his "The Story of Yang Zhao-Jia, the Remembrance of Propeller" on the March 1935 issue of "Literature Taiwan". The article was based on a well-known Yang Qing-xi air disaster, while Yang Zhao-Jia was a real character who was quite famous for his role in political movements in Taiwan. While we compare historical facts with the article, we find that it was a true story. The author handled reportage in a fictional style in order to convey how well-educated Taiwanese at the time resisted the ruler, trying to discard government's paradigm and manifest how Taiwanese recognize themselves with dignity. When matched with Yang Kuei's "Investigation and Assistance to Taiwanese Earthquake Areas" (June 1935), Wu's article was written earlier and better organized, with more outstanding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as well as scenes. We may well say that this article is the reportag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吳亦昕(2008)。日治時期以日語創作臺灣「鄉土文學」的雙重意義─以吳希聖〈豬〉中的日語策略為例。臺灣文學學報,12,81-101。
    連結:
  2. 〈楊飛行士 全島一週 開紹介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34/10/10
  3. 徐路生,〈臺灣作家論〉,《臺灣新聞報》,文藝欄,(1935)
  4. 張深切,〈對臺灣新文學路線的一提案〉,《臺灣文藝》2:2(1935),頁78-86。
  5. 〈高雄號不時著 通霄海水浴場 後車輪小破楊君無事〉,《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34/10/19
  6. 〈本島飛行士 楊君歸臺〉,《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8版,1933/8/11
  7. 〈臺中亦遙弔〉,《臺灣日日新報》,第8版,1934/11/8
  8. 〈楊飛行士 鄉土訪問 十七日決行〉,《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34/10/4
  9. 劉捷,〈光復前的文藝評論〉,《聯合報》,第8版,1980/11/3
  10. 〈屏東飛行場に著陸 東海岸廻りを取止めて 午後零時半臺北へ歸還飛行〉,《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2版,1934/10/18
  11. 〈楊飛行士墜落慘死 三日於臺北市飛行中 同乘王氏未幾繼亡〉,《臺灣日日新報》,第8版,1934/11/5
  12. 黃武忠紀錄,〈傳下這把香火: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座談會〉,《聯合報》,第12版,1978/10/23
  13. 茅盾,〈關於「報告文學」〉,《中流》11(1937)
  14. 〈高雄號飛歸練兵場 由本社及民報贈呈花束 夜出席陳氏招宴〉,《臺灣日日新報》,第8版,1934/10/20
  15. 羊子喬,〈光復前的臺灣文學:社團論〉,《聯合報》,第12版,1979/7/2
  16. 岛民爱慕の烏人 嗚呼!楊飛行士慘死 三日體育デー奉祝飛行中五十米の低空から墜落〉,《臺灣日日新報》,號外88a版,1934/11/3
  17. 〈今囘の飛行は大成功 服部航空參謀の談〉,《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2版,1934/10/10
  18. 〈楊君鄉土訪問 臺灣一周飛行 受關係者多數送行離陸〉,第8版,1934/10/18
  19. 慈舟,〈臺灣民報創刊詞〉,《臺灣民報》1(1923)
  20. 王詩琅,〈日據下臺灣新文學的生成及發展〉,《聯合報》,第12版,1979/3/17
  21. 〈故楊飛行士告別式 官民五百餘名參列 在稻江會館嚴肅舉行〉,《臺灣日日新報》,第12版,1934/11/8日
  22. 〈飛行士の後援會組織〉,《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4版,1934/9/27
  23. 吳希聖,〈人間‧楊兆佳〉,《臺灣文藝》2:3(1935),頁112-125
  24. 〈七日在臺北告別式 八日鄉里岡山本葬 愛機於四日燒卻表弔〉,《臺灣日日新報》,第8版,1934/11/5
  25. 〈鄉土訪問をかねて 全島一周の飛行二等飛行士の楊清溪氏が 廿七日來著、今月末に決行〉,《臺灣日日新報》,第11版,1934/9/26
  26. 王敏川,〈臺灣教育問題管見〉,《臺灣青年》3:5(1921)
  27. Avery, R. K.(ed.),Eason, D.(ed.)(1991).Critical perspective on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Guilford Press.
  28. Carragee, Kevin(1991).News and ideology: An analysis of coverage of the West German Green Party by the News York Times.Journalism Monographs,128,1.
  29. Gans, Herbert.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30. Hulteng, John L.、羅文輝譯(1992)。信差的動機。臺北:遠流出版社。
  31. Tuchman, Gaye(1972).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an's notions of objectivit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7,660-679.
  32. 王文仁(2005)。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臺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東華中國文學研究,3,163-182。
  33. 向陽編訂、須文蔚編訂(2002)。報導文學讀本。臺北:二魚出版社。
  34. 米克‧巴爾、譚君強譯(2003)。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林淇瀁(2004)。擊向左外野─論日治時期楊逵的報導文學理論與實踐。臺灣史料研究,23,134-152。
  36. 牧內節男、林書揚譯(1989)。新聞記者的風範和信念─新時代的新聞寫作。臺北:人間出版社。
  37. 張炎憲、陳傳興(2003)。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38. 莊永明(1995)。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39. 許倍榕(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40. 陳明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臺北:東大書局。
  41. 彭小妍編(2001)。楊逵全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42. 彭小妍編(2001)。楊逵全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43. 楊素芬(2001)。臺灣報導文學概論。臺北:稻田出版社。
  44. 楊肇嘉(2007)。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45. 蔡元(2003)。真實再現與歷史紀錄片。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2),84-85。
  46.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1993)。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47. 鄭明娳(1988)。報導與文學的交軌。當代文學氣象,臺北:
  48. 鍾肇政編選、葉石濤編選(1979)。。臺北:遠景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翔(2011)。陳映真報導文學論研究。華文文學與文化,1,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