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語》「物語」化-近代日本文化人之讀《論語》法及其省思

并列篇名

Storytelling Confucian Analects: The Reading Strategy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i on Analects

DOI

10.29907/JRTR.201112.0002

作者

金培懿(Chin Pei-Yi)

关键词

《論語》 ; 物語 ; 高橋和巳 ; 中島敦 ; 志賀直哉 ; 谷崎潤一郎 ; 武者小路實篤 ; 下村湖人 ; 幸田露伴 ; Confucian Analects ; Tales (monogatari) ; Kazumi Takahashi ; Atsushi Nakajima ; Naoya Shiga ; Junichiro Tanizaki ; Saneatsu Musyanokoji ; Kojin Shimomura ; Lohan Koda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1 / 12 / 01)

页次

23 - 25+27-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將近代日本的《論語》「誤讀史」,從通俗化這一視角作一分析,探討當時的日本文化人從「『讀』《論語》而不知《論語》」、「『人』重於『言』」、「美感感動的道德訓示」、「栩栩如生之人間印象的處世教訓」、「我輩凡人之《論語》」等角度重新解讀《論語》,不約而同地都將《論語》朝「物語」化的方向改寫、詮釋,遂將古來日本對《論語》的認識,從《論語》乃「論」語的理解,發展成《論語》乃孔門人物之「物」語(故事)的重新理解。而就在《論語》解讀一路往通俗「物語化」發展的同時,「句讀訓讀不可廢」的呼聲也再次被提出。本文藉由近代日本這一《論語》「物語化」的通俗讀《論語》法,除了說明其如何使得《論語》成為日本人之古典的發展過程,更試圖說明除了「注」經以外的任何形式的經典詮釋,基本上不僅是一種接受和鑑賞的文化傳播活動,其更是一個反映、再現、移動、改變、充實並豐富經典的過程。又讀經的目的不一,則注釋或者詮釋的意義也就有所不同,而既然目的、意義有異,則有關注釋的假設、條件、形態也會有其差異。同時注釋、詮釋形態也會隨詮釋者所追求的目的、所預設的假定,以及其所具備的條件而有不同的表現形態。最後本文指出近代日本文化人的體認式「物語」化讀《論語》法,其或許違背了中日歷來主流的傳統解經「正」法,但若從對日本文化傳統繼往開來這一面向而言,則其不僅未破壞其固有傳統,相反地,近代日本文化人喜歡就「人物」以解《論語》的特色,其實不僅是江戶古學派以來「重人」的傳統,其恰又凸顯出日本人重視眼目可視、耳朵可聽聞之眼前即今之「事物」的感受思維特質,而此乃江戶時代以還,古學派所謂「人外無道」的學問基調,亦即對「人」的終極關懷。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modern Japanese literati "misread" the Chinese Classic Analects, which is actually a ways of its "popularization". Their reading strategy concerns more on its "stories" than "words", "characters" than "essays"; consequently their reading is transformed to the process of revising, reinterpreting, and fictionalizing Analects as "a set of tales of Confucius' students".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some literati who balanced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punctuation" and "word mea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orytelling Analects", we discover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except the work of annotation, is not only a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but also a running process which reflects, represents, and refills the Classic continually. At a result, from the Edo period to now, the crucial concern of Japanese intellects is still "human being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Japanese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Chinese researchers of Japanese Confucianism have to treat it more deep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金培懿(2007)。復原與發明─竹添光鴻《論語會箋》之注經途徑兼論其於日本漢學發展史上之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307-353。
    連結:
  2. 金培懿(2011)。儒典採借與和魂形構─以《憲法十七條》的用典、化典所作的考察。成大中文學報,33,93-130。
    連結:
  3. 岡田正三:《論語講義》,東京:第一書房,1934。
  4. 矢野恆太:《ポケット論語》,東京:博文館,1910。
  5. 幸田露伴:《努力論》,東京:岩波書店,1940。
  6. (1954)。露伴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7. 岡田正三:《論語の探究》,京都:山口書店,1949。
  8. (1972)。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
  9. 宋程顥、宋程頤(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段玉裁(1971)。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
  12. 清陳澧(1970)。東塾讀書記。臺北:商務印書館。
  13. 漢司馬遷(1991)。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4. 漢許慎(1974)。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
  1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1955)。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55)。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Leitch, Vincent B.(1983).Deconstructive Criticism,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 Wessell, L.P.、毛萍譯、熊志翔譯(2000)。活的形象美學:席勒美學與近代哲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19. 下村湖人(1981)。論語物語。東京:講談社。
  20. 下村湖人(1975)。下村湖人全集。東京:國土社。
  21. 下村湖人、林耀南譯(1987)。論語故事。臺北:協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2. 山本七平(1997)。論語の読み方。東京:文藝春秋。
  23. 中島敦(1993)。中島敦全集3。東京:筑摩書房。
  24. 內藤湖南(1996)。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25. 司馬遼太郎(1995)。この國のかたち。東京:文藝春秋。
  26. 吉川幸次郎編(1978)。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店。
  27. 色川大吉(1992)。明治精神史(下)。東京:講談社。
  28. 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
  29. 村山吉廣(1999)。論語名言集。東京:中央公論社。
  30. 沈清松編(2001)。跨世紀的中國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1. 谷崎潤一郎(1966)。谷崎潤一郎全集。東京:中央公論社。
  32. 谷崎潤一郎 編(1967)。日本の文學。東京:中央公論社。
  33. 幸田文(1955)。父‧こんなこと。東京:新潮社。
  34. 武者小路實篤(1987)。武者小路實篤全集。東京:小學館。
  35. 金培懿(2009)。明治日本的新舊《論語》詮解之間─由松本豐多對服部宇之吉的拮抗論注經之本質。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6. 金培懿(2010)。作為道德/語文教育教材的《論語》─以近代日本中學校教科書/漢文學參考書所作的考察。中國學術年刊,32(秋季號),1-37。
  37. 金培懿(2007)。轉型期《論語》研究之主旋律─近代日本《論語講義》研究。臺灣學術新視野─經學之部,臺北:
  38.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
  39. 狩野直喜(1977)。論語孟子研究。東京:???書房。
  40. 唐木順三(1970)。日本人の心の歷史。東京:筑摩書房。
  41. 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42. 高橋和巳(1983)。高橋和巳全集。東京:河出書房。
  43. 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44.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5. 渡邊和靖(1985)。明治思想史。東京:????社。
  46. 黃俊傑(2006)。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7. 新村出(1989)。廣辭苑。東京:岩波書店。
  48. 福田恆存(1998)。私の幸福論。東京:筑摩書房。
  49. 維科(1989)。新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50. 劉昌元(1995)。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1. 鎌田正編、米山寅太郎編(1977)。諸橋轍次著作集。東京:大修館書店。
  52. 鎌田正編、米山寅太郎編(1976)。諸橋轍次著作集。東京:大修館書店。
  53. 關儀一郎編(1973)。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東京: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