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清現代性開展中首開風氣的先鋒:陳季同(1852-1907)

并列篇名

The Pioneer of Chinese Modernity: Chen Jitong (1852-1907)

DOI

10.29907/JRTR.201203.0003

作者

陳俊啟(Chen Chun-Chi)

关键词

陳季同 ; 現代性 ; 福州船政學堂 ; 《中國人自畫像》 ; 曾樸 ; Chen Jitong ; modernity ; Naval Academy of Fuchow ;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 ; Zeng Pu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2 / 03 / 01)

页次

75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陳季同(1852-1907),一位受過傳統國學訓練,又有健全的西學素養,曾追隨郭嵩燾、李鳳苞、曾紀澤、薛福成等駐歐使節大臣,縱橫倚闔於法德等國,在中西外交交涉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外交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折衝中以及現代性(modernity)的追求中,作出了為一般學界所忽視的重大貢獻。早在一般士人尚未與西方有接觸之前,陳季同已然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爾後並在歐洲生活了16 年,廣泛悠遊於法德社交界、文化界。陳季同不僅以法文寫出重要的介紹中國文化的著作(如《中國人自畫像》,1884),膾炙人口,多次再版,受到西方讀者的歡迎,而且將西方文學觀念介紹入中國,可說是晚清時期對於西方文學發展最瞭若指掌,並將中國文學帶入「世界文學」的第一位文人。在此一現代性開展的過程中,陳季同這樣得風氣之先的知識份子,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的心路歷程為何?在此一中∕西、新∕舊、自我∕他者的矛盾中他扮演了何種角色?而在此錯綜複雜的關係中他又如何自處?如何安身立命?本文希望由思想史,文學史角度來探討這位在中國現代性開展中首開風氣的重要人物。

英文摘要

General Tcheng Ki-tong (Chen Jitong, 1852-1907), a well-trained Late Qing Chinese diplomat, served as an attaché to famous envoys such as Guo Songtao, Zeng Jize, ha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exchange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addition he was also an eminent proponent in the pursuit of Chinese modernity. Long before most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d any chance of getting themselves familiar with the West, Chen was already an active one in introducing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to China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French and made it part of world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look into the role he played in the pursuit of Chinese modernity as well as hi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oncept of literature in Late Qing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Cordier, Henri. “Half a Decade of Chinese Studies (1886-1891),” T'oung Pao 3 (1892), pp. 532-563.
  2. Hollier, Denis, ed. A New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09
  3. Tcheng, Li-tong (Chen Jitong), trans. James Millington, 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 London: Field & Tuer, The Leadenhall Press, n.d.
  4. Abrams(1999).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Fort Worth: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5. Brereton, Geoffrey(1976).A Short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Harmondsworth, 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
  6. Chang、 Hao(1971).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Cohen, Paul(2001).The Asymmetry in Intellectu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臺北:
  8. Coward, David(2002).A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From Chanson de Geste to Cinema.Mald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
  9. Hall, Stuart(ed.),Held, David(ed.),Hubert, Don(ed.),Thompson, Kenneth(ed.)(1995).Modernit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eties.Cambridge:Polity Press.
  10. Huters, Theodore(1988).A New Way of Writ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Literature in Late Qing China, 1895-1908.Modern China,14(3),243-276.
  11. Schwartz, Benjamin I.(1964).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Cambridge:Harvard UP.
  12. Tester, Keith(ed.)(1994).The Flâneur.London:Routeledge.
  13. Yeh, Catherine Vance(1997).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7(2),419-470.
  14. 丁文江編(1988)。梁任公年譜長編。臺北:世界書局。
  15. 上海圖書館編(1986)。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余英時。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17. 吳錫德(2003)。臺灣民主國兩要角與法國淵源。歷史月刊,189,42-45。
  18. 李培德、陳孟堅譯(1978)。曾孟樸的文學旅程。臺北:傳記文學。
  19. 李華川(2004)。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李歐梵(2002)。李歐梵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1. 柯慶明(1987)。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22. 胡適(1986)。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23. 夏曉虹(1995)。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
  24. 栗洪武(2002)。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教育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桑兵(1999)。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6. 袁荻涌(2001)。曾樸對法國文學的接受與翻譯。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13,79-83。
  27. 馬泰‧卡林內斯基、顧愛彬譯(2003)。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28. 張啟雄(2001)。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臺北:
  29. 張灝(1985)。晚清思想─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臺北:時報文化。
  30. 連橫(1992)。連雅堂全集: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1. 郭廷以(1980)。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2. 郭延禮(1993)。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33. 郭延禮(2001)。福建文人與中西文化交流。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01(2),90-99。
  34. 郭嵩燾(1982)。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5. 陳平原編、夏曉虹編(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陳季同、李華川譯、凌敏譯(2006)。中國人的戲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陳季同、段映虹譯(2006)。巴黎印象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陳季同、段映虹譯(2006)。中國人自畫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9. 陳季同、黃興濤譯(1998)。中國人自畫像。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40. 陳季同、錢南秀整理(2005)。學賈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陳俊啟(2001)。徘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晚清文人劉鶚的一個思想史個案考察。國立編譯館館刊,30(1&2),305-328。
  42. 陳俊啟(2002)。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20(1),309-338。
  43. 陳學恂編、田正平編(1991)。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4. 曾紀澤、李鳳苞(1988)。使歐日記。臺北:黎明文化。
  45. 黃克武(1994)。一個被放棄的選擇。臺北:一個被放棄的選擇。
  46. 黃瑞祺(1996)。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臺灣社會學刊,19,169-211。
  47. 黃錦珠(1995)。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48. 黎庶昌(1981)。西洋雜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9. 錢林森(2004)。中西交通的一道橋樑:法國文化圈內的華人作家。法國研究,2004(2),98-104。
  50. 鍾叔河(2000)。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51. 魏紹昌編(1982)。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文心(2019)。譯寫中國-論陳季同法文書寫的中國想像。中國文學研究,48,211-248。
  2. 羅仕龍(2019)。宋春舫的旅行書寫及世界想像:以《海外劫灰記》與《蒙德卡羅》為例。成大中文學報,67,185-226。
  3. (2024)。翻譯中國.再現摩登:林語堂「小評論」之法譯行旅。政大中文學報,41,17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