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劉毓崧《尚書舊疏考正》析評

并列篇名

Analysis of Liu Yusong's Investigation of Old Explanatory Notes in the Shangshu

作者

姜龍翔(Jiang Long-Xiang)

关键词

劉毓崧 ; 劉文淇 ; 尚書正義 ; 尚書舊疏考正 ; 疏不破注 ; Liu Yusong ; Liu Wenqi ; Classic Explanatory Note of Shangshu ; Investigation of Old Explanatory Notes in Shangshu ; Note and Commentary not Annotation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3 / 03 / 01)

页次

127 - 1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代《五經正義》之編纂乃在六朝義疏基礎上修訂而成,遂遺留許多新、舊疏摻雜的現象。清代劉文淇、劉毓崧父子始專門以此為題,考證《五經正義》舊疏的判別。此文選擇劉毓崧《尚書舊疏考正》一書,歸納其考證方法共為四大項,並與劉文淇的考證方法進行比較。此文另對於劉毓崧相關條例提出商榷之說:認為劉氏以墨守「疏不破注」作為孔穎達編修原則可再討論,並指出劉毓崧忽略《五經正義》 在唐代經過三次編修的情形,以及其他考證方法皆有可待商榷之處,因此連帶影響到考證方法的周全性。

英文摘要

The compilation of The Rectifi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Classic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Six Dynasties, thus many new and old notes remained in The Rectifi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Classics. Liu Wenqi and Liu Yusong of the Qing Dynasty started to specially differentiate the new and old explanatory notes of this rectified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chooses Investigation of Old Explanatory Notes in Shangshu, that was written by Liu Yusong, to generalize its method of textual criticism, which includes four main areas. In this study, I argue that Liu regarded "Note and Commentary not Annotation" as the revising principle of Kong Yingda is not realistic, and points out that Liu Yusong ignores the fact that The Rectifi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Classics had been revised twice in the Tang Dynasty thu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textual critic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6)。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清‧劉師培:《左盦集》,民國23 年寧武南氏刊本。
  6.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宋王溥(1982)。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13. 宋胡寅(1993)。崇正辨‧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歐陽修、宋祁(1988)。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後晉劉昫(1988)。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唐溫大雅(1983)。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唐釋慧祥(1988)。五台山清涼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清方宗誠(1968)。柏堂師友言行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19. 清王先謙編(1966)。郭侍郎(嵩燾)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
  20. 清皮錫瑞(2004)。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22. 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23. 清阮元(1985)。詁經精舍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25. 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26. 清阮元輯(1986)。皇清經解尚書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清俞正燮(2005)。俞正燮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28. 清紀昀(2004)。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清梁啟超(200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30. 清董誥(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31. 清劉壽曾、楊晉龍校訂(2001)。劉壽曾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32. 清錢大昕、呂友仁標校(1989)。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吳雁南編(2001)。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4. 李威熊(198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5. 林慶彰(2002)。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研究。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
  36. 張寶三(2010)。五經正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郭院林(2008)。清代儀徵劉氏《左傳》家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8. 喻述君、劉精盛(2007)。「疏不破注」雛議。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8(2),77-80。
  39. 曾聖益(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0. 潘重規(1975)。尚書舊疏新攷。尚書論文集,臺北:
  41. 韓崢嶸、張利(2000)。《毛詩正義》「疏不破注」考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48-53。
  42. 龔鵬程(2006)。周易正義之編撰。周易研究,2006(4),3-19。
被引用次数
  1. 喬東義(2015)。《五經正義》詮釋思想抉要。哲學與文化,42(1),14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