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慈湖詩傳》對「思無邪」的詮釋與運用

并列篇名

Ci hu shi zhuan's Interpre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 "Thinking Without Depravity" (Si Wu Xie)

作者

黃忠慎(Huang Chung-Shen)

关键词

楊簡 ; 心學 ; 《慈湖詩傳》 ; 思無邪 ; 《詩序》 ; Yang Jian ; School of the Mind ; Ci hu shi zhuan ; "Thinking without depravity" (si wu xie) ; "Preface to the Book of Odes" (Shi xu)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3 / 06 / 01)

页次

113 - 115+117-1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思無邪」之語原出〈魯頌‧駉〉,孔子斷章,取以概括三百篇的特質,而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之名言。其後〈魯頌〉與《論語》之「思無邪」是否完全同義,其主體分別指何人,成為後世聚訟紛紜的學術議題。宋代著名心學家楊簡強調「不起意」之必要性,力主吾人皆須順著人心所固有的道德本能,以回復本心之善。以「不起意」為基礎,楊簡在其《慈湖詩傳》中對於孔子「《詩》思無邪」之命題有了進一步的發揮。本文研究楊簡《慈湖詩傳》對於「思無邪」的詮釋與運用,指出楊簡不僅認為經典作者思無邪,而且,聖言坦夷,詩篇所表述的往往就是簡易直截的無邪平正之道,學者一旦用力追索所謂的詩篇深意,難免陷入穿鑿牽合之弊而不自知。此外,楊簡將「思無邪」之論充分運用在其解《詩》方法中,一方面其說詩以合乎「思無邪」為最高宗旨,一方面也使用此一標準以檢驗傳統的解經成績,包括詩文的訓釋與詩篇旨意的探尋,這是《慈湖詩傳》的一大特色,當然,也是其說《詩》的侷限。楊簡利用經典來闡發其心學思想,這是學界的基本共識,透過本文的考察,使得我們對於此一問題可以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英文摘要

"Thinking Without Depravity"(si wu xie) originated from the Jiong chapter in Lu Song. Confucius garbled it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ook of Odes, and had a well-known adage: "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thinking without depravity.'" In regards to whether or not si wu xie in Lu Song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re completely synonymous and who the subject is, this topic became an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in which opinions widely differed. Yang Jian is a famous scholar of The School of the Mind in the Song Dynasty. He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being without the rise of selfishness" (bu qi yi), contending that people must moral instinct in order to recover the purity of the human mind. Using bu qi yi as the foundation, Yang Jian further expounded on Confucius' Su wu xie concept in The Book of Odes. This paper researches Ci hu shi zhuan's interpre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 si wu xie, pointing out that Yang Jian not only believes the poets think without degradation, but also that Sage's words are simple, and the expressions of poems usually exemplifies wu xie as a way of simple direction. If the scholars search for those profound meanings of the poems, they will gain only forced interpretations. Furthermore, Yang Jian made use of the theory of si wu xie in his method of interpreting the poems. On one hand, he took it as the highest obj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checked the results of traditional explanations, including the exegeses and other profound interpretations.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Ci hu shi zhuan. Yang Jian made use of The Book of Odes to elucidate his thought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This is the basic consensus of academia today. This paper thus provides a more indepth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n this subj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忠慎(2010)。心學語境下的《詩經》詮釋─楊簡《慈湖詩傳》析論。東吳中文學報,19,231-254。
    連結:
  2. 黃忠慎(2011)。《詩經》註我,我註《詩經》─楊簡《慈湖詩傳》再探。東吳中文學報,21,147-172。
    連結:
  3. 楊儒賓(2009)。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2),201-245。
    連結:
  4. 趙燦鵬(2006)。宋儒楊慈湖著述考錄。書目季刊,39(4),17-38。
    連結:
  5.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8)。四明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2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26. 宋朱熹(2008)。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27. 宋朱熹(2000)。朱子文集。臺北=Taipei:德富文教基金會=Defu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28. 宋陸九淵、鍾哲點校(1980)。陸九淵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29. 宋程顥、宋程頤、王孝魚點校(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30.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7)。朱子語類。臺北=Taipei:華世出版社=Huashi。
  31. 明王陽明(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南朝梁皇侃(1977)。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
  33. 清方玉潤(1981)。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
  34. 清王引之(1983)。經傳釋詞。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35. 清紀昀(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36. 清徐乾學輯(1996)。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37. 清陳奐(1968)。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清黃宗羲、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1986)。宋元學案。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39. 清劉淇(2004)。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
  40. 清錢澄之(2005)。田間詩學。合肥:黃山書社。
  41.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1976)。毛詩正義。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4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76)。孟子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43.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976)。論語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44. 于省吾(2003)。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
  45. 中國詩經學會編(2002)。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
  46. 王妍(2007)。經學以前的詩經。北京:東方出版社。
  47. 王熙元(1981)。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8.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51. 何定生(1973)。詩經今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余培林(1995)。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53. 吳雁南編、秦學頎編、李禹階編(2001)。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54. 於劍山(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碩。
  55. 林葉連(1993)。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6.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57.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58. 夏健文(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59. 夏傳才編、董治安編(2003)。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
  60. 袁梅(1985)。詩經譯注。濟南:齊魯書社。
  61. 郝桂敏(2006)。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2. 郝桂敏(2004)。楊簡慈湖詩傳的闡釋特徵。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1,99-100。
  63. 許全亮(2003)。解讀「思無邪」。語文學刊,3,7-8+13。
  64. 陳文采(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5. 陳戰峰(2006)。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6. 章權才(1996)。宋代退五經尊四書的過程與本質。學術研究,2,63-67。
  67. 黃忠慎(2009)。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68. 黃忠慎(2011)。輔廣《詩童子問》與楊簡《慈湖詩傳》之比較研究─以解經方法、態度與風格為核心的考察。文與哲,19,229-260。
  69. 楊新勛(2007)。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0. 葉文舉(2009)。楊簡詩經研究的心學特色。孔子研究,2,50-58。
  71. 裴普賢(1987)。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72. 趙玉強(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杭州,浙江大學。
  73. 劉毓慶(2002)。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
  74. 劉曉梅(2006)。楊簡實心思想探微。蘭州學刊,2006(5),20-22。
  75. 鄭浩(1970)。論語集注述要。臺北:力行書局。
  76. 戴維(2001)。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77. 鞠訓科(2006)。《詩》「興」與先秦斷章取義的用《詩》傳統。語文學刊,12,128-129。
被引用次数
  1. 黃忠慎(2016)。心學與政治之間─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析論。臺大中文學報,52,9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