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莫友芝《韻學源流》及其音韻學史觀

并列篇名

On Mo Youzhi's Origin of Phonology and His Historical Thought of Phonology

作者

王松木(Wang Song-Mu)

关键词

莫友芝 ; 韻學源流 ; 音韻學史 ; 語言學史學 ; 音韻思想 ; Mo Youzhi ; Origin of Phonology ; history of phonology ; historiography of linguistics ; phonological thought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3 / 06 / 01)

页次

189 - 2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莫友芝《韻學源流》是漢語音韻學史的奠基之作,對於漢語音韻學史的編纂有開創之功。然而,前人對於此書的解讀,大抵上是站在「語音史」的立場,以客觀主義(objectivism)觀點作為評定優劣良窳的標準,故多聚焦於理性、邏輯的層面上,側重「音韻學史」與「語音史」之間的關連,卻忽略莫友芝的音韻學史觀及其對《韻學源流》的敘述方式所產生的影響。有鑑於此,本文參考「語言學史學」(historiography of linguistics)的研究方式,除關注《韻學源流》如何理性闡釋音韻學的發展源流外,更試著透過莫友芝的敘述方式,發掘文本所隱藏的詩學特質與意識形態,主要內容有二:一、以《韻學源流》文本為研究對象,採取「語言學史學」的研究路徑,探究《韻學源流》的敘述模式,解析莫友芝的音韻學史觀;二、檢視當代學者對《韻學源流》有何不同評價,試著彼此調整觀看問題的視角,提出更具全面性、含括性的評價模式,讓不同立場的音韻學史研究者得以彼此對話。希望藉由本文之論述,得以補苴前人研究之缺漏,對《韻學源流》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深層的認識。

英文摘要

Mo Youzhi's Origin of Phonology is the masterpie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 inaugurating the editing and compil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 However, most of the former scholars took the stance of history of phonology and judged with objectivism. Thus, they usual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of phonology and history of phonetics, yet fail to address Mo's historical thought of phonology and his impact evoked from his narrative of Origin of Phonology. Due to the aforementioned limits, the present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linguistics, not only addresses how Origin of Phonology reasonably interprets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but also delves the text underlying the poetic features and the ideology. There are two main focuses: 1)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mode to analyze Mo's historical thought of phonology; 2) to examine if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any different treatments toward Origin of Phon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just the perspectives of seeing, and then proposes a more coherent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ve model. This builds a dialogue among the phonology scholars who bear different stances. By doing so, the paper wishes to supplement the flaws of previous scholarly research and then deepen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Mo's groundbreaking work.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9)。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
  2. 羅常培:〈校印莫友芝《韻學源流》跋〉,收入清‧莫友芝著,羅常培校點:《韻學源流》,廣州:天成印務局,1929,頁29-30。
  3. (2001)。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出版社。
  4. 清‧莫友芝著,羅常培校點:《韻學源流》,廣州:天成印務局,1929。
  5. 清‧勞乃宣:《等韻一得》,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光緒戊戌年刻本。
  6. 清‧李汝珍:《李氏音鑑》,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同治戊辰年重修木樨山房藏版。
  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71)。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9.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9)。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0. 明王世貞、羅仲鼎校注(1992)。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
  11. 清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小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清江有誥(1972)。音學十書‧詩經韻讀。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清莫友芝、張劍編輯校點(2009)。莫友芝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4. 清莫與儔、清莫友芝(1969)。莫氏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
  15. 清黎庶昌(1967)。拙尊園叢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16. 清謝啟昆(1974)。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巴特菲爾德、李晉譯(2013)。輝格黨式的歷史解釋。北京:三聯書店。
  18. 支偉成(1998)。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
  19. 王松木(2012)。論音韻思想史及其必要性─從魯國堯問題談起。聲韻論叢,17,77-132。
  20. 王松木(2008)。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Kaohsiung:高雄復文出版社=Kaohsiung Fu-wen Publishing House。
  21. 史繼忠(2010)。「沙灘文化」揭秘:文化與教育交融。教育文化論壇,2010(2),99-102。
  22. 白雪華、湛廬(2007)。《韻學源流》作者考實。文獻,2007(3),185-187。
  23. 石尚彬(1997)。晚清著名教育家莫與儔。貴州文史叢刊,1997(5),66-69。
  24. 何九盈(2002)。中國語言學史研究芻議。語言科學,2002(1),86-91。
  25. 吳鵬、簡小婭(2012)。《影山草堂圖》:莫友芝父子的鄉愁與風雅。中國書畫,2012(8),72-76。
  26. 呂友仁(1997)。乾嘉樸學傳黔省 西南大師第一人─鄭珍學術成就表微。河南師大學報,1997(2),57-61。
  27. 周斌武(1987)。漢語音韻學史略。合肥=Hefei:安徽教育出版社=Anhui Education Press。
  28. 武誼嘉(2009)。楊慎對西南區域文化的貢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4),70-72。
  29. 姚小平(1996)。語言學史學基本概念闡釋。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3),8-14。
  30. 殷孟倫(1985)。子雲鄉人類稿。濟南:齊魯書社。
  31. 海登‧懷特、陳新譯(1997)。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Nanjing:譯林出版社=Yi-Lin Press。
  32. 袁江洋(1997)。科學史編史思想的發展線索─兼論科學編史學學術結構。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2),34-41。
  33. 張世祿(1986)。中國音韻學史。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34. 張其昀(1955)。新方志學舉隅─遵義新志。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35. 梁光華(2011)。莫友芝與曾國藩交往述論。貴州大學學報,2011(4),121-125。
  36. 陳振寰(1988)。韻學源流注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37. 陳寅恪(199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
  38. 黃萬機(1992)。莫友芝評傳。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39. 黃萬機(2010)。夜郎故地文化史上的奇葩─遵義沙灘文化述論。教育文化論壇,2(2),103-109+125。
  40. 赫爾奇‧克拉夫、任定成譯(2005)。科學史導論。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41. 劉兵(2009)。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2. 黎鐸(2010)。「沙灘文化」概念的思考。教育文化論壇,2(2),110-114。
  43. 錢軍(2003)。語言學─中國與世界同步。北京=Beij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4. 韓震、董立河(2008)。歷史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西方後現代歷史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5. 饒文宜、梁光華(2009)。莫友芝《韻學源流》重校舉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