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
|
并列篇名
|
The Research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Folk Investigation of Taiwan's Grandaunt Tiger Story
|
作者
|
簡齊儒(Chien Chi-Ru)
|
关键词
|
虎姑婆 ; 二元對立 ; 生食∕熟食 ; 裸身∕衣飾 ; 自然化∕文明化 ; Grandaunt Tiger ; Dual Opposition ; Raw food/Cooked food ; Naked/Clothed ; Naturalizing/Civilizing
|
期刊名称
|
成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3期(2013 / 12 / 01)
|
页次
|
249
-
31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虎姑婆是臺灣流傳最廣的「關鍵民間故事」,係屬333C【老虎外婆】類型,人獸合體的虎姑婆形象,乃由大陸閩越原鄉地移植而來。然臺灣不產虎的外在地理條件,虎姑婆竟成為民眾偏好精怪之集體記憶典型,大人們習於複沓講述此一想像獸魔,俾使虎姑婆成為孩童共同懼怕的箭垛型精怪。本文借用法國人類學家李維斯陀神話學理論,從故事之深層結構,試圖尋找虎姑婆不斷傳唱之文化意蘊,發覺虎姑婆敘事底層蘊藏了人類共向心靈結構「自然∕文化」二元對立之矛盾,故事情節亦折射此一衝突與協調:表格略虎姑婆故事呈現的「自然∕文化」二元對立並非涇渭分明,而有互滲、辯證、流動傾向:在虎姑婆入侵的情節裡,野獸突破獸性,企圖破除「人獸對立」,展示「文明化」種種努力。而於孩子反擊情節,小主角爬上大樹,最後變成月亮,透露人類不能倚靠文化優勢,得漸漸往「自然化」靠攏,方得以求生。本文探查臺灣虎姑婆故事底層潛存的民俗心理,以及故事不斷傳敘的緣由,探索隱蔽於民間敘事背後的文化象徵,提供民間文學研究學界另一扇多元詮釋的補遺。
|
英文摘要
|
Grandaunt Tiger is the most widespread key folktale in Taiwan and it belongs to the 333C type of AT categories. The image combination of man and animal comes from the oral tales in ancient Mainland China. However, the tiger is not protozoan in Taiwan. Why did the Grandaunt Tiger story become the literary "Monster prototype" in this island? This essa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Taiwan's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his essay will use mythology theory of French anthropologist Claude Levi-Strauss. From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is tale, I will attempt to seek for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the nature/culture" mind structure that is unceasingly flooded in the process of conciliatory conflict and coordinated confronting. (The form abridges) In the analysis, this essay aims ardently to point out the dual opposi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is by no means absolutely distinct, but has the tendency of mutual transition. In the plot of Grandaunt Tiger's invasion, it presents the wild animal's breakthrough of beastly nature, which exemplifies the meaning of "eradicating the absolute separation of men and beasts." But the plot of children's counter-attacks, highlights that humanity cannot lean on the cultural superiority, but instead gradually "naturalizes." This essay will promulgate the dialectical and mobile situ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process in the Grandaunt Tiger story, which can provide multi-dimensional annotation for folk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aiwan.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胡萬川(2010)。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199-220。
連結:
-
傅林統:〈妹妹VS.小紅帽─虎姑婆未曾被點出的象徵意義〉,《國語日報》13版,2000 年3 月26 日。
-
Antti, Aarne's,Stith, Thompson(Trans.)(1964).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Helsinki: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Brunvand, Jan Harold(1986).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
Dundes, Alan(1989).Little Red Riding Hood-A Casebook.Madison,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Ikeda, Hiroko(1971).A Types and Motif Index of Japanese Folk-Literature.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
Stith, Thompson(1975).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Vol.6.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
-
Wolfarm, Eberhard(1970).Studies in Taiwanese Folktales.Taipei:Orient Cultural Service.
-
Zipes, Jack David(Ed.)(1993).The Trials & Tribulations of Little Red Riding Hood.New York:Routledge.
-
丁乃通、鄭建成譯(1986)。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1998)。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 中心。
-
尹建中編(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
片岡巖、陳金田譯(1990)。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
王心瑩編(1999)。臺灣民間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王祖龍(2011)。楚文化系統中的樹圖像稽考。船山學刊,2011(1),35-38。
-
王詩琅、王灝繪圖(1999)。臺灣民間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艾伯華、王燕生譯、周祖生譯(1999)。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
艾伯華、陳建憲譯(1990)。中國文化象徵辭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
何根海(1999)。月亮神話與中秋拜月的原始意涵。歷史月刊,140,53-60。
-
克里斯坦‧德‧杜維、陳挹芬譯(2011)。生物決定論─人類一定會出現在地球上嗎?。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周昌忠譯(2007)。裸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吳安清(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
李亦園(1992)。文學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
李維‧史特勞斯、李幼蒸譯(1989)。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
-
李維斯陀、周昌忠譯(1998)。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
李維斯陀、周昌忠譯(1992)。神話學:生食和熟食。臺北:時報文化。
-
林松源編(1997)。首屆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
-
林繼富(2007)。民間敘事傳統與故事傳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林蘭編(1971)。換心後。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
林蘭編(1971)。漁夫的情人。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
金榮華(2000)。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
金榮華整理(2000)。澎湖縣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
姜佩君(1998)。澎湖民間傳說。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施翠峰(1982)。臺灣民間文學研究。臺北:作者。
-
施翠峰(1985)。臺灣民譚探源。臺北:韓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柯文馨(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
段寶林(1982)。「狼外婆」故事的比較研究初探。民間文學論壇,1982(1),39-40。
-
洪瑞英(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祈連休編(2007)。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祈連休編(2007)。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祈連休編(2007)。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編(2007)。第六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民間文學與漢學研究,臺東:
-
胡芸(2002)。多民族狼外婆故事母題淺議。忻州師範學院學報,18(1),34-38。
-
胡萬川(1999)。嫦娥奔月神話源流。歷史月刊,140,48-52。
-
胡萬川(2008)。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
-
胡萬川編輯(1995)。彰化縣民間文學集5:故事篇(三)。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1998)。苗栗縣閩南語故事集(一)。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2002)。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
胡萬川編輯(2001)。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
胡萬川編輯(2002)。苗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王正雄編輯(1998)。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一)。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王正雄編輯(1999)。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林培雅編(2002)。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五)。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
胡萬川編輯、康原編輯、陳益源編輯(2002)。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7:線西、伸港、福興地區。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
胡萬川編輯、陳益源編輯(1999)。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一)。雲林:雲林縣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陳益源編輯(1995)。彰化縣民間文學集7:故事篇(四)。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黃晴文編輯(1996)。新社鄉閩南語故事集(一)。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輯、廖麗雪編、陳素主編、林素琴編(2000)。蘆竹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馬學良編(1994)。藏族文學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馬賽爾‧莫斯、納丹‧施郎格編選、蒙養山人翻譯(2010)。論技術、技藝與文明。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高宣揚(1992)。論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神話觀。東吳社會學報,1,1-51。
-
婁子匡(1971)。臺灣俗文學與聊齋誌異。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
婁子匡編(1969)。紹興故事與歌謠。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
-
張月芬、孫林(1998)。中國建木神話體系及其淵源考─兼論與印度神話的關係。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85-94。
-
張曉舒(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民俗學專業。
-
張儷齡(2004)。永遠的虎姑婆,中國民間童話與現代兒童讀物「虎姑婆」探析。南師語教學報,2,187-219。
-
符心宜(2007)。西方月亮比較圓?─世界的月神崇拜。逍遙,15,72-75。
-
陳主顯(2003)。臺灣俗諺語典卷七。臺北:前衛出版社。
-
陳益源(1999)。臺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書局。
-
陳益源、林鴻堯繪圖(1999)。故事與民俗。臺北:富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陳慶浩編、王秋桂編(1989)。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吉林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
陶陽(1999)。中國民間故事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
-
雪登‧凱許登、李淑珺譯(2001)。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臺北:張老師文化。
-
傅科、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凱思琳‧伍德沃德編、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
曾敦香編、楊兆陽編(1999)。臺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
飯倉照平(1993)。中國の人を喰う妖怪と日本の山姥─逃走譚にみる両者の對応一。口承文藝研究,16,1-13。
-
黃百合(2007)。讀她百遍也不厭─淺談〈小紅帽〉經典閱讀。國文天地,23(5),17-24。
-
黃承增輯、柯愈春點校(2011)。廣虞初新志四十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
黃哲永編(1999)。東石鄉閩南語故事集(二)。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
黃馨霈(2002)。中國民間童話「老虎外婆」故事類型初探。中國文學研究,16,197-230。
-
奧蘭斯汀、楊淑智譯(2006)。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三百年的演變。北京:三聯書店。
-
楊小紅(2010)。天梯神話及其意蘊分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1(9),72-74。
-
楊兆陽編(1999)。大墩民間文學采錄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
楊儒賓編、何乏筆編(2004)。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
-
葉‧莫‧梅列金斯基、魏慶徵譯(1990)。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
葉琇玫(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
-
葛蘭言、趙炳祥譯、張宏明譯(2005)。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劉守華編(2002)。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劉明宗(2011)。「虎」在客語中的形象和意涵。第三屆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
-
劉萬章編(1970)。廣州民間故事。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
-
潘婕(2011)。《小紅帽》:三角戀、狼人成災,紅帽少女的童話世界被顛覆。東方電影,2011(3),108-111。
-
諾貝特‧埃利亞斯、王佩莉譯(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
謝雲聲(1970)。福建故事(中)。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
-
鍾敬文(1970)。老虎外婆故事專輯。民間月刊,2(2),1-97。
-
鍾敬文(1970)。老虎外婆故事專輯。民間月刊,2(2),1-97。
-
鍾敬文(1974)。中國民間故事型式。民俗學專鐫,1974(1),353-374。
-
羅伯特‧A‧西格爾、劉象愚譯(2008)。神話理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羅斯瑪麗‧列維‧朱姆沃爾特、尹虎彬譯(2000)。口頭傳承研究方法縱談。民族文學研究,2000(增刊),3-17。
-
譚達先(2003)。論港澳臺民間文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2022)。閩文化虎諺語建構過程探討。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41,219-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