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地方感與無地方性:南洋大學時期的蘇雪林-兼論其佚文〈觀音禪院〉

并列篇名

Sense of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Su Hsueh-Lin──"Guanyin Zen Temple"

作者

蘇偉貞(Su Wei-Chen)

关键词

蘇雪林 ; 南洋大學 ; 《蕉風》 ; 〈觀音禪院〉 ; 地方感 ; Su Hsueh-Lin ; Nanyang University ; The Chao Foon Monthly ; "Guanyin Zen Temple" ; Sense of Plac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5 / 03 / 01)

页次

93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蘇雪林(1897-1999)是在1964 年9 月至1966 年2 月跨境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停留期間,以日記及小說敘事,紀實與虛構交相疊映南向星洲教學—文學—生活座標。相較蘇雪林此時期小說創作的虛構成分,日記呈現的「生活事實」十足疏離,反映了流動的窘困與無感,質勝於文,文學史的意義勝於文學價值。人文地理學者John Agnew 認為地方(place)標示出以「經驗」為機制的主客觀空間感及時間感,Tim Cresswell 申述地方對人們具有意義,主要由生活事實、生活經驗、時間組構生成,E. Relph 進一步論證生活事實緣於對一個地方抱持真實的態度,可解為地方感,是疏離的對立面,形構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以上論述地方感之式例,是本文探討蘇雪林南向星洲託寓日常生活發為書寫很重要的視角與依據。值得一提的是,蒐集整理蘇雪林南大時期海外發表的作品過程,意外發現蘇雪林刊於星洲《蕉風》雜誌上的小說佚文〈觀音禪院〉,小說出土,成為佐證蘇雪林跨境現象最具說服力的文本,擴大了1960 年代文人南向南洲的參數。本文因此有意從地方感—無地方性角度切入,以蘇雪林作為文人南向跨境書寫的案例,進行探討,並兼論〈觀音禪院〉在南大期間發表的意義。

英文摘要

Su Hsueh-Lin (1897-1999) was invited to teach in Nanyang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1964 to January 1966.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of her oversea, cross-country stay, her diary and novel presents the mirror images of kaleidoscope between reality and fabrication and also directs the location of humane geography. Her writing also corresponds to the statement of John Agnew, who indicates that "Sense of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stems from the subject/objective emotion attachment. In ad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posing this paper, I accidentally found that "Guanyin Zen Temple", Su Hsueh-Lin's paper, with the pseudonym of Sea Cloud, is full of dialectical statement of legacy for literature and can be intertextualized with her diary. Both indicate her plight of under-appreciation and teaching across the foreign country in such age.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Su Hsueh-Lin as a study of across-thecountry writing and the meaning of "Guanyin Zen Temple" published in Nanyang Univers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蘇偉貞(2011)。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以一九五○年代為考察現場。中國現代文學,19,25-54。
    連結:
  2. 張錦忠:〈文學離散與馬華文學的寫實主義〉研究計畫(2006.9-2007.12)摘要。https://www.google.com.tw/webhp?sourceid=chrome-instant&ion=1&espv=2&ie=UTF-8#q=%E5%BC%B5%E9%8C%A6%E5%BF%A0++%E6%96%87%E5%AD%B8%E9%9B%A2%E6%95%A3%E8%88%87%E9%A6%AC%E8%8F%AF%E6%96%87%E5%AD%B8%E7%9A%84%E5%AF%AB%E5%AF%A6%E4%B8%BB%E7%BE%A9(2014 年10 月7 日上網)。
  3. 蘇雪林:〈《天馬集》自序-談希臘神話〉,《聯合報》6版(聯合副刊), 1957年 11 月 16日。
  4. 胡丹、樓寧:〈一位謹慎、務實的批評者─胡適媒介批評話語實踐與思想特色〉,《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jour.cssn.cn/xwcbx/xwcbx_xws/201312/t20131218_912013.shtml(2014 年10 月8 日上網)
  5. 明吳承恩(1983)。西遊記。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6. Cresswell, Tim、王志弘譯、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匇:群學出版公司。
  7. 本社(1959)。改版的話-兼論馬文藝的發展路向。蕉風,78,3。
  8. 成功大學編(1995)。慶祝蘇雪林教授百齡華誕專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9. 衣若芬(2009)。南洋大學時期的凌叔華與新舊體詩之爭。新文學史料,1,48-57。
  10.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編(2012)。馬華文學與現代性。臺北=Taipei:秀威資訊=Showwe Information Co. Ltd。
  11. 張錦忠(2010)。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Taipei:
  12. 傅柯、莫偉民譯(2001)。詞與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3. 楊宗翰(2004)。馬華文學在臺灣。文訊雜誌,229,67-72。
  14. 劉心皇(1963)。從一個人看文壇說謊與登龍。臺北=Taipei:自印=self-published。
  15. 劉森發編(1999)。南大第一屆(1959)中文系紀念文集。新加坡:南大第一屆中文系。
  16. 編者(1957)。一張新的菜單。蕉風,37,4。
  17. 蘇雪林(1980)。閒話戰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8. 蘇雪林(1982)。燈前詩草。臺北:正中書局。
  19. 蘇雪林(2006)。蘇雪林作品集‧短篇文章卷第二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20. 蘇雪林(1964)。離騷新詁。恆光,2,64-90。
  21. 蘇雪林(1969)。我的生活。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2. 蘇雪林(1965)。關於詩經的常識和研究(上)。蕉風,156,4-8。
  23. 蘇雪林(1965)。李義山詞的詩色。蕉風,152,4-5。
  24. 蘇雪林(1975)。蘇雪林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出版。
  25. 蘇雪林(1964)。女詞人呂碧城與我。恆光,創刊號,26-27。
  26. 蘇雪林、陳昌明編(2010)。擲缽庵消夏記 ─蘇雪林散文選集。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出版社。
  27. 蘇雪林(1991)。浮生九四。臺北=Taipei:三民書店=San Min Book Co. Ltd。
  28. 蘇雪林(1999)。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臺南=Tainan: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Publication Section,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29. 蘇雪林(1983)。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Taipei:純文學出版社=Belle-Lettres Publisher。
  30. 蘇雪林(1965)。觀音禪院。蕉風,148,4-7。
  31. 蘇雪林(1979)。我論魯迅。臺北=Taipei:文星書店=Biographic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被引用次数
  1. 盧文平,林志成(2019)。Lefebvre空間生產論析述暨其在校園空間治理之應用。學校行政,119,141-175。
  2. (2024)。傳經不負千秋業-潘石禪先生寄予林景伊先生的書信初探。中國學術年刊,46(1),7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