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儀禮》裼襲、袒襲考

并列篇名

The State of Dress in Yili

作者

鄭雯馨(Jeng Wen-Shin)

关键词

裼襲 ; 袒襲 ; 文質 ; 君父 ; 儀禮 ; tan (袒) ; xi (襲) ; xi (裼) ; graceful and plain ; fatherly monarch ; Yili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5 / 06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擬從行禮場合的角度,探討《儀禮》中裼襲、袒襲的衣著狀態。依據《禮記》的記載,將《儀禮》的相關資料分為兩類:首先,臣在君前或公門,主要以「裼」為敬,表示自我修為的美好。部分禮儀場合則改變衣著狀態,如射禮為便於射箭而袒、喪禮表哀而袒、聘禮之正聘因鄭重昭信而襲。其次,子在父母舅姑之所,主要以「襲」為敬,表示自然質樸的親情。若遭喪表哀則袒、祭祀崇敬亦袒。因此不論在任何場合之下,若欲表達更深厚的情意或講究實用、辨別等效果時,將改變既有的衣著規則作為對應。禮文看似複雜,而仍有其脈絡可尋。上述研究結果對於解讀《儀禮》、條貫古代文獻中裼襲、袒襲的服飾變化與意涵,當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性。

英文摘要

From the viewpoint of ritual occas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ressing in exposing part of the body (袒tan), orderly (襲xi), or displaying part of the beautiful cloth (裼xi) in Yili. According to Liji, it will classify the information to two types in Yili. First, before the emperor or in official place, xi (裼) is the way to show reverence. Xi (裼) means well educated and practicing moral teaching well. In some kind of ritual occasion, than people can change dressing to tan (袒), such as for the convenience in archery, for the sorrow in the funeral, or for the formal in pinli (聘禮). Second, in parents' house, xi (襲) is the way to express respect. In the clan area, xi (襲) shows natural and unadorned parent-child feelings. It can also change the dressing into tan (袒) to show different motions, when observing mourning, or offering sacrifice to ancestors. Therefore, dressing rules can be changed on the basis of ritual occasion or affection. Complicated rite has the thread of thought.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may help adding the interpretive rules in Yili and making the changes of dressing ordered in ancient boo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周鳳五(2008)。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重探。臺大中文學報,29,49-70。
    連結:
  2. 林素娟(2006)。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漢學研究,24(1),35-70。
    連結:
  3. 韓碧琴(2005)。儀禮覲禮儀節研究。興大中文學報,17,23-69。
    連結:
  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宋洪興祖(1996)。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周晏嬰(1978)。晏子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4. 秦呂不韋、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5. 清吳蘭修編(1995)。學海堂二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6. 清阮元校勘(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7. 清阮元校勘(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8. 清阮元校勘(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 清胡培翬(1993)。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 清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1. 清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司。
  22. 清納蘭成德編(1969)。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23. 清張爾歧(1997)。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
  24. 清張維屏編(1995)。學海堂三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5. 清淩廷堪(2004)。禮經釋例。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26. 清黃以周(2007)。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
  27.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1993)。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Taipei:世界書局=World Bookstore。
  28.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96)。漢書。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29.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8)。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司。
  30. 漢劉向集錄(1982)。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31. 漢應劭、王利器校注(2010)。風俗通義校注。臺北:中華書局。
  32. 林素英(2000)。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
  33. 林素英(1997)。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Taipei:文津出版社=Wen Chin Publishing Co.。
  34. 林惠祥(2000)。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35. 施隆民(1985)。鄉射禮儀節簡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6. 徐福全(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7. 章景明(1986)。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8. 傅亞庶(2011)。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9. 彭美玲(1997)。古代禮俗左右之辨─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40. 曾春海(1995)。父子倫理的古今觀。哲學與文化,22(8),680-690。
  41. 葉國良(2005)。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42. 葉國良(2012)。禮制與風俗。上海=Shanghai:復旦大學出版社=Fudan UniversityPress。
  43. 鄭雯馨(2013)。臺北=Taipei,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44. 謝德瑩(1983)。儀禮聘禮儀節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5. 藍卲富編、劉增貴編(1991)。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狄君宏(2021)。論〈喪服〉與相關文獻詮釋中的情理類推。清華學報,51(4),63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