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戲曲的海外傳播與演出:日本長崎唐館做戲暨相關文獻紀錄初探

并列篇名

The Chinese Opera;Nagasaki;Tang House (Tojin-yashiki);Performance;Tang-style Dance (Tojin Otori)

作者

林和君(Lin Ho-Chun)

关键词

戲曲 ; 長崎 ; 唐館 ; 做戲 ; 唐人踊 ; The Chinese Opera ; Nagasaki ; Tang House (Tōjin-yashiki) ; Performance ; Tang-style Dance (Tōjin Otori)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5 / 06 / 01)

页次

113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本自江戶時代起即接受中國戲曲文獻的輸入,包括雜劇、傳奇、曲譜等等,供文士貴族閱讀。除了戲曲文獻以外,在日本鎖國期間唯一的開放港口.長崎,由於唐館提供了唐人的生活起居,也將戲曲傳入長崎,在必要的習俗與場合演出。當時,與唐人往來的日本官員、翻譯與文人雅士,便將中國戲曲的演出情況反映在小說筆記、翻譯教材或是賦詠詩詞等文字紀錄之中;透過這些觀察紀錄,可以得知:第一,中國戲曲在19 世紀以前即有海外演出的紀錄,而非僅有文獻;第二,當時中國戲曲以何種條件傳播至海外的日本演出;第三,日本人對於戲曲演出的理解為何,此點尤其重要,因為這是對於戲曲內涵真正的鑒賞,也是決定戲曲傳播與交流之程度的重要因素。而將戲曲當時的演出紀錄和交流,與日本戲曲文獻的流播作一立體式的參照與連結,始可真正瞭解戲曲在日本流傳之於戲曲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英文摘要

Materials of the Chinese Opera, such as variety plays (zaju), legend (chuangqi), archival, and so forth were spread to Japan from Edo period. Chinese opera was also imported by Tang people (Tōjin) who lived in Tang House (Tōjin-yashiki) into Nagasaki, the only port open to the public during the Sakoku era, and performed in several important occasions. The Japanese officials, interpreters and literati who interacted with Tang people then wrote about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hinese Opera in fictions, poetry and various accounts. From these records, we can firstly see that overseas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s existed before19th century. Secondly, we were able to know the circumstance and condition of how Chinese opera traveled to Japan and how it was performed. Thirdly, through these records, we can explore how Japanese over that time period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s, which enables us to probe not merel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s but als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y looking at these records, we can therefore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opera in Japan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許麗芳(2010)。長崎通事教材《瓊浦佳話》之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0,65-85。
    連結:
  2. 黃仕忠(2009)。從森槐南、幸田露伴、笹川臨風到王國維─日本明治時期(1869-1912)的中國戲曲研究考察。戲劇研究,4,155-194。
    連結:
  3. ﹝日﹞大田南畝:《瓊浦雜綴》,收入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編:《明治期刊行物集成》第3冊,東京:吉川弘文館,1907[明治40]。Ōta Nampo, Mei Gi Ki Kan Kou Bu Zu Si You Sei (Miscellaneous Notes in Nagasaki), Vol.3, (Tokyo: Yoshikawakobunkan, 1907).
  4. ﹝日﹞新井白石:《俳優考》,《新井白石全集》,東京:吉川半七發行,1907[明治40],第6卷。
  5. 未詳作者:《瓊浦佳話》,以台東北大學狩野文庫藏。Author Unknown, Ke Ho Ka Wa(Stories in Nagasaki), (Sendai: Tohoku University, 1855).
  6. ﹝日﹞大田南畝:《瓊浦又綴》,收入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編:《明治期刊行物集成》第3冊,東京:吉川弘文館,1907[明治40]。
  7. 清何如璋(1973)。使東雜詠。臺北:文海出版社。
  8. 清周恒重修、張其䎖纂(1966)。廣東省潮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9. 清陳文達(1993)。臺灣縣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大庭脩編(2003)。長崎唐館圖集成。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
  11. 山本紀綱(1983)。長崎唐人屋敷。東京=Kyoto:謙光社=Kenhekarisiya。
  12. 山脇悌二郎(1964)。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
  13. 川勝守(2001)。日本近世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吉川弘文館。
  14. 中川子信編(1982)。清俗紀聞。臺北:大立出版社。
  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編(1999)。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
  16.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7.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編(1984)。戲曲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8. 王安祈(2012)。崑劇論集─全本與折子。臺北:大安出版社。
  19. 吳國欽(1997)。論明本潮州戲文《劉希必金釵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13-123。
  20. 李修生編(1997)。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1. 李獻璋(1991)。長崎唐人の研究。東京:親和銀行。
  22. 林興仁修、盛清沂編纂(1960)。臺北縣志术俗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23. 長澤規矩也編(1976)。唐話辭書類纂‧解說。東京:汲古書院。
  24. 長澤規矩也編(1976)。唐話辭書類纂‧解說。東京=Tokyo:汲古書院=Kyoukosiyoin。
  25. 俞為民(1994)。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莊一拂(1986)。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
  27. 曾永義(2000)。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8. 曾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
  29. 黃仕忠(2011)。日本所藏中國戲曲文獻研究。北京=Beijing: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 Education Press。
  30. 黃仕忠(2010)。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綜錄。桂林=Guiling: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31. 滕軍編(2011)。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 鄭永常(2011)。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新北:稻鄉出版社。
  33. 磯部祐子(1990)。日本江戶時代對中國戲曲的接受與擴展。中華戲曲,9,13-41。
  34. 謝雍君箋證(2010)。傅惜華古典戲曲提要箋證。北京:學苑出版社。
  35. 鍾喜焯修、江珣纂(1984)。廣東省石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和君(2020)。崑劇與日本傳統戲曲的當代跨劇種展演:以1998年至2018年的日本演出為例。民俗曲藝,209,131-168。
  2. (2018)。回望中國戲曲的跨文化演出。人文中國學報,26,14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