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空間概念論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的抒情自我

并列篇名

On Spatial Concept as an Approach to the Lyrical Self of Tao Yuan-Ming in "The Biography of Scholar Wu-Liu"

作者

黃文青(Ng Bung Chen)

关键词

陶淵明 ; 五柳先生傳 ; 空間概念 ; 抒情自我 ; 身體空間 ; Tao Yuan-Ming ; The Biography of Scholar Wu-Liu ; Spatial Concept ; Lyrical Self ; Bodily Spac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5 / 09 / 01)

页次

57 - 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高度的自傳意識使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自我」的典型。歷來六朝文學在神思觀念的籠罩之下側重心、神層面的抒情視域,故本文旨在時間詮釋脈絡之外,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詮釋脈絡作為「抒情自我」建構的又一重要觀察面向。首先回歸到魏晉品人風尚的身體場域之中,又向現代以人文主義為取向的空間概念敞開,進而探討〈五柳傳〉中自我與空間相互定義之下所可能發生的抒情意義。本文分別從「時間感與空間經驗」、「身體表演的言說形構」為進路,探視陶淵明如何透過「自我虛化」、「空間尋遊」,以及諸等「復得返自然」的身體空間,從而走進一系列多重架構的文本空間中呈顯自我。

英文摘要

Tao Yuan-Ming's high level of autobiographical awareness in his work, "The Biography of Scholar Wu-Liu" led to it becoming a classic example of the "lyrical self"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ically,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emphasized a lyrical view that leaned heavily on the mind and spiri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Thoughts. In view of this, this discourse aims to use the concept of bodily space, besides that of the concept of time, as another key means to reconstruct the "lyrical self". For a start, this discourse returns to the bodily performance background which appreci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historical personalities of Wei-Jin Period, followed by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stic concept of space. Based on this, a study of "The Biography of Scholar Wu-Liu" is done to examine the lyrical significance potentially stemming from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Self and space. Using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f "time and spatial experience" and "bodily performance", this discourse sets off to study how Tao Yuan-Ming made use of "self-decentralization", "spacefaring" and other various bodily space that reflect "Spiritual Nature", allowing him to put up a "self-embodiment" display in a complex textual spatial struc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劉苑如(2010)。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新文豐。
    連結:
  2. 鄭毓瑜(2006)。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24(2),71-104。
    連結:
  3. (200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西漢毛亨、東漢鄭玄箋、宋朱熹集傳、清王先謙集疏、程俊英、蔣見元(1991)。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5. 西漢劉向(1990)。列仙傳(校訛補校)。北京:中華書局。
  6. 宋王質、許逸民校輯(1984)。陶淵明年譜。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7. 東漢王充(1990)。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2007)。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9. 南朝梁劉勰、詹鍈義證(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南朝梁蕭子顯(1974)。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南朝梁鍾嶸、曹旭注(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唐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晉皇甫謐(1985)。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
  16. 晉陸機、張少康釋(2006)。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
  17. 晉陶淵明、龔斌校箋(2007)。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
  18. 晉陶淵明、逯欽立校注(1979)。陶淵明集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19. 戰國屈原、宋洪興祖補注(1996)。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魏阮籍、陳白君校注(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1. 魏曹丕、魏宏灿校注(2009)。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2. Owen, Stephen(1986).The Self's Perfect Mirror: Poetry as Autobiography.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Princeton:
  23. Relph, Edward C.(198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don:Pion Limited。
  24. 一海知義(1997)。陶淵明─虛構の詩人。東京:岩波書店。
  25. 川合康三(1996)。中國の自傳文學。東京:創文社。
  26. 川合康三、蔡毅譯(1998)。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Beijing:中央編譯出版社=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7. 王國瓔(2001)。陶淵明詩中「篇篇有我」─論陶詵的自傳意味。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8. 王國瓔(1999)。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臺北:允晨文化。
  29. 王夢鷗(1984)。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30. 王瑤(1956)。五柳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1. 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譯、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
  32. 北京大學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1962)。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33.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1961)。陶淵明詩文彙評。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34. 吉川幸次郎(1958)。陶淵明傳。東京:新潮社。
  35.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宋嚴麗(2007)。從「五柳」型自傳看虛構與真實的關係。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1),41。
  37. 李長之(1984)。陶淵明的孤獨之感及其否定精神。文學雜誌,2(11),14-19。
  38. 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
  40. 林文月(1989)。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
  41. 邵明珍(2006)。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非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5),82-87。
  42. 段義孚、潘桂成譯(198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Taipei:國立編譯館=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43. 孫康宜、鍾振振譯(2001)。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
  44. 高夫曼、徐江敏譯、李姚君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Taipei:桂冠=Laureat Publications。
  45. 梅洛─龐蒂、姜志輝譯(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46. 許又方(2003)。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47. 湯用彤(2001)。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9. 葉治(2006)。「五柳先生傳」:游走於虛實之間。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2),17-19。
  50. 齊益壽(1993)。陶淵明的宦遊詩。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臺北:
  51. 齊益壽(1968)。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52. 劉桂鑫(2014)。從認同角度論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自傳性質與作年─兼談自傳定義及其判定標準。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10。
  53.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
  54. 蔡瑜(2012)。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Taupei:聯經=LinKing Publishing。
  55. 蔡璧名(1997)。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中的身體觀。臺北:臺大文學院。
  56. 蕭弛編、柯慶明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7. 錢鍾書(2007)。管錐編。北京:三聯。
  58. 龔鵬程(1988)。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