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家倫理與現代法治社會銜轉的可能性探析-以「直躬案例」與「桃應難題」為主要考察對象

并列篇名

The Possibility Analysis on the Confucian Ethics Transferring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Modern Law Society: The "Zhigong Case" and "Taoying Problem" as the Main Subjects of the Study

作者

陳弘學(Chen Hung-Hsueh)

关键词

儒學 ; 法思想 ; 倫理學 ; 儒家倫理 ; 規範競合 ; Confucianism ; law Ideas ; Ethics ; Confucian Ethics and Norm Concurrenc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1期(2015 / 12 / 01)

页次

1 - 3+5-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儒家思想過去曾為中國文化主流,很長一段時間主導帝國政治、法律的運作。唯自西方民主法治思潮傳入後,以「尊尊」、「親親」身分法為主之中華法系遂告退位,儒家法思想似乎難再契合於以權利本位為主的現代法治社會。但事實恐非如此,原因在於法治社會所稱之法,並非單純秩序的維護,而係一種具有實體價值的規範,因此其制度設計必然保留道德倫理發用的空間,非將法律、道德視為矛盾對立的規範。從這個角度觀察,儒家倫理實與法治社會具有諸多對比互攝的可能,為具體說明這個理念,本文乃以「直躬案例」與「桃應難題」為考察案例:「直躬案例」主張父子犯罪應當彼此互隱、「桃應難題」則稱若瞽瞍殺人,舜當竊負而逃,儒家倫理似與法律規範衝突。本文則是反轉此一思考進路,改從法體系內部尋求解答,透過現行實體法與程序法規定,證成「直躬案例」與「桃應難題」之合理性與時代意義,從中顯明儒家倫理銜轉至現代法治社會的可能性所在。

英文摘要

Confucianism was ever the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leading Empire political and legal operation for a long time. On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a democratic legal system from the west, Chinese legal system based on "Respect" and "Close Relationship" family law came to abdicate, the Confucian legal thought seems to be difficult to fit the modern legal society based on the right standard. But, the fact is not the cas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legal society of law is not a simple order maintenance, but with a solid value standard, so the system design must retain the moral and ethical space, law and morality not as a contradictory specification. Seen from this angle,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law society have many possible to contrast with each other, to specify this ide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Zhigong Case" and "Taoying Problem" as the study cases: the "Zhigong Case" claims that the father and son crimes should be mutual hidden, the "Taoying Problem" said if the father of Shun (the name of a legendary monarch in ancient China) killed a person, Shun should take his father escape, Confucian ethics seems to conflict with legal norms. This paper reversed this thinking approach, instead of seeking the answers from the inside of the law system, through the rules both the current substantive law and the procedural law, verifying the "Zhigong Case" and the "Taoying Problem" of rationality and time significance, wherein reveals the possibility of Confucian ethics transferring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modern legal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弘學(2013)。價值與秩序的抉擇:荀子「禮」論於其法體系之功能與限制論析。淡江中文學報,29,1-28。
    連結:
  2. (1967)。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3. 《高點法律網》,網址:http://lawyer.get.com.tw/Dic/DictionaryDetail.aspx?iDT=65197(2015 年5 月28 日上網)
  4. (1968)。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 宋朱熹(1990)。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6. 清康有為(1968)。孟子微。臺北:商務印書館。
  7. 尹文漢(2008)。儒家倫理的創造性轉化─韋政通倫理思想研究。臺北=Taipei:水牛出版社=Shui Niu Press。
  8. 亨利‧梅因、陳志文譯(1999)。古代法。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9. 余英時(1990)。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10. 吳冠宏(2000)。舜之兩難的抉擇:情法、群己、性命─《孟子》「桃應問曰」章試詮。孔孟學報,78,135-161。
  11. 李光燦編、張國華編(2001)。中國法律思想通史。太原=Taiyuan:山西人民出版社=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2. 李學勤編(200)。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3. 李學勤編(200)。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4. 李學勤編(200)。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5. 周天瑋(1998)。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建構法治理想國。臺北:天下遠見。
  16. 拉德布魯赫、王樸澤譯(2005)。法哲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17. 林義正(1987)。孔子學說探微。臺北=Taipei: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Dongda Book Co., Ltd。
  18. 俞榮根(1998)。儒家法思想通論。南寧=Nanning:廣西人民出版社=Guangxi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19. 約翰‧羅爾斯、黃丘隆譯(1990)。正義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朗諾‧德沃金、孫健智譯(2013)。認真對待權利。臺北:五南文庫。
  21. 秦季芳(2005)。法律規範競合關係的再思考。玄奘法律學報,4,65-100。
  22. 馬小紅(2004)。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梁啟超(1971)。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臺北:中華書局。
  24. 梁啟雄(1997)。韓子淺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郭齊勇(2007)。「親親相隱」、「容隱制」及其對當今法治的啟迪─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7(8),90-106。
  26. 郭齊勇編(2004)。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Wuhan:湖北教育出版社=Hubei Education Press。
  27. 陳宜中(2014)。當代正義論辯。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Company。
  28.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Taipei:巨流圖書公司=Chuliu Publishing Co., Ltd.。
  29.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0. 黃俊傑(2005)。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江海學刊,2005(4),17-23。
  31. 黃俊傑(2010)。孟子(修訂二版)。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2. 黃懷信(2008)。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蔡英文(1986)。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Press。
  34.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36-48。
  35. 錢穆(1981)。雙溪獨語。臺北:學生書局。
  36. 謝世民(2014)。公民不服從。思想,25,1-24。
  37. 謝冰瑩注譯(2013)。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8. 顏厥安(1999)。法與實踐理性。臺北=Taipei: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Asian Culture Co., Ltd.。
  39. 嚴復(1977)。孟德斯鳩法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陳弘學(2022)。先秦儒家是否肯定「大義滅親」說?關於當代學界正反辯論的分析與評價。中正漢學研究,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