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言行錄」到「正史」:試論《伊洛淵源錄》與《宋史‧道學傳》對學術史建構的歧異

并列篇名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ademic Histories Constructed by Yi Luo Yuan Yuan Lu and Song Shi Dao Xue Zhuan

作者

林保全(Lin Bao-Quan)

关键词

朱熹 ; 伊洛淵源錄 ; 宋史道學傳 ; 周敦頤 ; 言行錄 ; Zhu Xi ; Yi Luo Yuan Yuan Lu ; Song Shi Dao Xue Zhuan ; Zhou Dun Yi ; analects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6 / 03 / 01)

页次

115 - 1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清朝以來學者往往認為《宋史‧道學傳》與《伊洛淵源錄》的關係非常密切。然而,在這樣的觀點之上,其實還可以更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兩者之間所建構的學術史視野有何歧異。因此,本篇論文嘗試對此議題進行探討與分析。首先,考察兩者有密切關係的說法及出處,並嘗試提出作為「言行錄」的《伊洛淵源錄》,與作為「正史」的〈道學傳〉,前者實際上是扮演著為後者預備史料的功能,而後者則是將前者理學群體獨立於其他學術群體的觀念,具體呈現出來。其次,再藉由下列四個對照標準:「設立精神與原則」、「程門學脈的處理方式」、「北宋四子及邵雍的處理順序」、「傳記史料的處理差異」,釐清兩者所建構的學術史視野有何歧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wofold. Firstly, it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 Luo Yuan Yuan Lu (The Sources and Origins of the Rivers Yi and Luo) and Song Shi Dao Xue Zhuan (the chapters on Neo-Confucianism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ademic histories constructed by the two bodies. To achieve the first purpose, it has to review the discourses that hel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odies and identifies their origins carefully. To fulfill the second purpose, it applies a set of four criteria for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rajectories of academic history charted by two bo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67)。百部叢書集成。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Publishing Company。
  3.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5. 元脫脫(1975)。宋史。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6. 宋王柏(1970)。魯齋王文憲公文集。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Books。
  7. 宋朱熹(1968)。伊洛淵源錄。臺北=Taipei:文海出版社=Wen Hai。
  8. 宋程頤、宋程顥、王孝魚點校(2004)。二程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9.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0. 明宋濂(1975)。元史。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11. 清紀昀(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Publishing Company。
  12. 清張伯行編(1968)。百部叢書集成。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Publishing Company。
  13. 清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 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6. 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
  17. 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李煌明(2006)。宋明理學中的「孔顏之樂」問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 杜維運編、黃進興編(1976)。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
  20. 林佳蓉(2004)。如坐春風中─論程明道所體證之「孔、顏樂處」。國文學報,36,43-65。
  21. 夏長樸(2014)。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22. 張亨(2014)。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思文論集─儒道思 想的現代詮釋,臺北:
  23. 陳祖武(2008)。中國學案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4. 陳榮捷(1992)。近思錄詳注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黃淑齡(200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6. 黃進興(1994)。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出版。
  27. 楊儒賓(1999)。理學家論身心思想─從「樂是心之本體」談起。性與命,9,82-93。
  28. 盧鐘鋒(2005)。盧鐘鋒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何威萱(2021)。宋元理學家從祀明代孔廟小考-兼論明代孔廟與理學道統的關係。明代研究,36,7-59。
  2. 林峻煒(2019)。以「事天」為本之治理思想:明末儒者安世鳳《尊孔錄》之研究。政治科學論叢,82,1-37。
  3. 詹秉叡(2020)。解經系譜與主體之建構-再探朱熹集結《四書》之立意。成大中文學報,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