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左傳》「州」芻議-兼論作州兵

并列篇名

Study on "Zhou" in Zuo Zhuan and Discussion on "Zuo Zhou Bing"

作者

黃聖松(Huang Sheng-Sung)

关键词

《左傳》 ; 州 ; 九州 ; 作爰田 ; 作州兵 ; Zuo Zhuan ; Zhou ; Zuo-yuan-tian ; Zuo-zhou-bing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5期(2016 / 12 / 01)

页次

1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州」作為地名,常見於先秦典籍,《左傳》與《國語》與州相關地名即近百筆。本文分析《左傳》作為地名之州,其層次可概分為二:一為九州之州,另一是「○州」詞例之州。《左傳》「○州」詞例之州為特殊行政單位,其有二項共同特質:一、經常是安置非本國人士之處所,二、位置常處邊鄙。以此二項特質檢視晉惠公「作州兵」之內容,推測作州兵之州應是安置歸服晉國之戎、狄的特殊行政單位,作州兵即允許歸服晉國之戎、狄─即「州人」─擔任戰鬥人員,以補充韓原之戰後晉國折損之人員與武器,此即僖十五《傳》作州兵後「甲兵益多」之意。

英文摘要

The toponym, "Zhou" in Zuo Zhuan has two levels: one is "Zhou" of "Jiu Zhou", and the other is "Zhou" of "X Zhou" as a term example. "X Zhou" is a very special administrative unit, and it has two common features: One is the accommodations where outlanders are settled down, and the other is the locations that are mostly in remote borders or far away from downtowns. By using these two features to scrutinize the contents of Jin Hui Gong’s "Zuo Zhou Bing," it is presumed that "Zhou" of "Zuo Zhou Bing" should be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unit, the accommodation where the "Rong" and "Di" people yielding to Jin Country are settled down. "Zuo Zhou Bing" allows these "Rong" and "Di" people, also the "Zhou" people, to serve as the warriors in order to replenish the damages of personnel and weapons of Jin Country in the "Han Yuan Battle," which is accorded with the meaning of "Jia Bing Yi Duo" after "Zuo Zhou Bing" in Zuo Zhuan in the 15th-year reign of Xi Go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聖松(2013)。《左傳》「郭」、「郛」考。臺大中文學報,42,53-55+57-111。
    連結:
  2. 黃聖松(2014)。先秦「一國多名」現象芻議─兼論曾、隨二名之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5,121-169。
    連結:
  3. 孫海波:〈《國語》真偽考〉,《燕京學報》16(1934.12),頁 161-167。
  4. 清‧王夫之:《春秋稗疏》,收入清‧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清光緒 14 年(1888)南菁書院本。
  5. 衛聚賢:《古史研究》第 1 集,上海:新月書店,1928。
  6.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左傳》、《國語》〉,《史地學報》2:8(1924),頁 103-109。
  7.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收入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清咸豐庚申(1860)補刊本。
  8. 三國韋昭(1974)。國語韋昭註。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
  9. 周荀況、清王先謙集解(1997)。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0. 周管仲、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2009)。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1993)。春秋左傳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2.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993)。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秦呂不韋編、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4. 清王先謙編(1986)。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清汪中、田漢雲點校(2005)。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
  16. 清金鶚(1992)。求古錄禮說。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17. 清俞正燮(1977)。癸巳存稿。臺北:世界書局。
  18. 清洪亮吉詁、李解民點校(2004)。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陳瑑(1991)。國語翼解。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傅恆(1981)。御纂春秋直解。臺北:商務印書館。
  21. 清焦循(1995)。群經宮室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清雷學淇(1984)。介庵經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清顧炎武、黃侃校勘、張繼校勘(1978)。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
  24. 清顧棟高、吳樹平點校、李解民點校(1993)。春秋大事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25.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1993)。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6.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瀧川龜太郎考證(1991)。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7.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96)。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28.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4)。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9.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93)。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漢劉向(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3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1993)。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儀禮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34. 魏張揖輯、清王念孫疏證、鍾宇訊點校(2004)。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35. 于琨奇(1986)。井田制、爰田制新探。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3),59-68。
  36. 于琨奇(2001)。論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所有制關係的變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44-48。
  37.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2001)。中國戰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8. 中國先秦史學會秘書處編(1983)。中國古代史論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9. 王恩田(1989)。臨沂竹書《田法》與爰田制。中國史研究,2,57-68。
  40. 王國維(1994)。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41. 王貴鈞(1987)。釋「爰田」─讀史本記。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83-84。
  42. 王暉(1996)。從數詞組合方式的演變看先秦古籍的斷代問題。唐都學刊,1996(4),62-67。
  43. 王毓銓(1957)。爰田(轅田)解。歷史研究,1957(4),79-87。
  44. 王曉衛、劉昭祥(2005)。軍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
  45. 冉昭德(1957)。試論商鞅變法的性質。歷史研究,1957(6),43-63。
  46. 史建群(1984)。試論晉「作爰田」及其影響。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65-71。
  47. 史鳳儀(1999)。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8. 田昌五(1992)。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論。濟南:齊魯書社。
  49. 田昌五(1986)。談臨沂銀雀山竹書中的田制問題。文物,1986(2),57-62。
  50. 田昌五編(1990)。華夏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1. 田昌五、臧知非(1996)。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52. 白壽彝(1994)。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3. 竹添光鴻(1998)。左傳會箋。臺北=Taipei:天工書局=Tian Gong Bookstore。
  54. 何茲全(2001)。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55. 余太山(2000)。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
  56. 吳九龍(1984)。銀雀山漢簡齊國法律考析。史學集刊,4,14-20。
  57. 李民立(1986)。晉「作爰田」析─兼及秦「制轅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1),109-111。
  58. 李亞農(1978)。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9. 李孟存、李尚師(2014)。晉國史。太原:三晉出版社。
  60. 李孟存、常金倉(1984)。爰田與井田─與林鵬同志再商榷。晉陽學刊,1984(4),107-110。
  61. 李孟存、常金倉(1982)。對〈晉作爰田考略〉的異議。晉陽學刊,1982(5),99-102。
  62. 李孟存、常金倉(1988)。晉國史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3. 李則鳴(2004)。先秦‧秦漢經濟文化史略。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64. 李根蟠(1999)。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看戰國畝產和生產率。中國史研究,4,28-35。
  65. 李隆獻(1989)。晉作「爰田」、「州兵」蠡論。臺大中文學報,3,431-464。
  66. 李隆獻(199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7. 李隆獻(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8. 李零(2011)。待兔軒文存‧讀史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9. 李學勤編、孟世凱編(2007)。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70. 李巖(2013)。春秋中期晉國田制變革中的「國人」問題新解。農業考古,3,51-55。
  71. 杜正勝(1990)。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2. 沈長云(1991)。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1-7+14。
  73. 沈長云(2002)。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
  74. 周自強(2000)。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75. 周振鶴(2014)。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6. 周蘇平(1989)。論春秋晉國土地關係的變動。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56-62。
  77. 屈友賢(1997)。「作爰田」注釋新探。學術研究,8,67-69。
  78. 林甘泉(1986)。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模式。中國史研究,4,1-13。
  79. 林甘泉(1963)。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歷史研究,1963(1),95-116。
  80. 林劍鳴(1979)。井田與爰田。人文雜誌,1979(1),69-75。
  81. 林鵬(1982)。晉作爰田考略。晉陽學刊,1982(3),62-66。
  82. 林鵬(1982)。再論晉作爰田─答李孟存、常金倉二同志。晉陽學刊,1982(6),102-104。
  83. 邵毅平(2004)。《國語》的作者與時代。圖書館雜誌,4,73-76+56。
  84. 金景芳(1981)。論井田制度。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1),35-45。
  85. 金景芳(1962)。由周的徹法談到「作州兵」、「作丘甲」等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1),91-102。
  86. 姜亮夫(1996)。古史學論文集,上海:
  87. 胡家聰(1992)。〈乘馬〉著作時代考析─兼與竹書〈田法〉比較。管子學刊,1992(2),3-5。
  88. 軍事科學院編(1998)。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89. 唐曉峰編(2003)。九州。北京:商務印書館。
  90. 夏經林(2005)。論《國語》的編纂。中國史研究,4,17-26。
  91. 孫翊剛編、陳光焱編(2003)。中國賦稅史。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
  92. 徐中舒(1963)。左傳選。北京:中華書局。
  93. 徐中舒(2009)。先秦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
  94. 徐喜辰(1986)。「開阡陌」辨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2),83-90。
  95. 晁福林(2003)。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96. 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97. 張永路(2010)。《國語》作者與年代問題綜論─以開放文本為分析視角。經學研究集刊,9,223-238。
  98. 張玉勤(1984)。晉作爰田探討。晉陽學刊,1984(2),83-85。
  99. 張玉勤(1985)。晉作州兵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1),75-79。
  100. 張在義(1994)。《左傳》「爰田」試析─兼談晉國土地制度。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4),23-25。
  101. 張居三(2006)。《國語》的史料來源。哈爾濱學院學報,27(12),89-94。
  102. 張金光(1990)。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等篇中看國家授田制。管子學刊,1990(4),54-58。
  103. 張廣志、李學功(2003)。三代社會形態─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04. 張鶴(2013)。《國語》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105. 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6. 陳克炯(2004)。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07. 陳奇猷(1995)。也談「爰田」─兼談「國人」。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1、2 合刊),32-33。
  108. 陳茂同(2013)。中國歷代官事十論。北京:昆侖出版社。
  109. 陳恩林(1991)。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10. 陳偉(1995)。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90-98。
  111. 陳斯鵬(1998)。「爰田」非即「援田。學術研究,8,94。
  112. 章炳麟(1984)。春秋左傳讀。臺北:學海出版社。
  113. 彭益林(1982)。晉作轅田辨析。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S1),132-160。
  114. 項觀奇(2010)。徹法、作爰田、「三農」新解。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6-28。
  115. 黃聖松(2011)。《左傳》「役人」考。文與哲,18,81-103。
  116. 黃聖松(2012)。《左傳》「役人」續考。文與哲,20,1-40。
  117. 黃聖松(2005)。《左傳》輿人考。文與哲,6,35-68。
  118. 黃聖松(2014)。《左傳》「郊」考。文與哲,24,131-182。
  119. 黃聖松(2013)。《左傳》國人研究。臺中=Taichung: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Sky Digital Book Co.。
  120. 楊兆榮(1996)。銀雀山竹書田法同於李悝田法─與田昌五先生商榷。思想戰線,3,87-94。
  121. 楊兆榮(2001)。「爰( (走亘)、轅)田」新解。思想戰線,27(2),125-129。
  122. 楊作龍(1995)。晉「作爰田」辨析。農業考古,1,99-100+108。
  123. 楊伯峻(1987)。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24. 楊伯峻(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125. 楊善群(1983)。「爰田」釋義辨正。人文雜誌,5,88-92+100。
  126. 楊善群(2010)。論春秋戰國間的「爰田」制。晉陽學刊,2010(5),73-77。
  127. 楊善群(2009)。「爰田」是什麼樣的土地制度?─兼論銀雀山竹書《田法》。學習與探索,1,213-217。
  128. 楊寬(2003)。論西周金文中「六 [難字,請見原文]」、「八[難字,請見原文]」和鄉遂制度的關係。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
  129. 葉茂(1992)。「作爰田」辨。中國經濟史研究,1,157-158。
  130. 鄒昌林(1988)。「作爰田」和小土地占有制的興起。史林,3,1-7。
  131. 蒙文通(1995)。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社。
  132. 趙偉豔(2005)。晉作爰田再探。長春師範學院學報,1,40-42。
  133.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76)。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
  134. 劉文強(199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香港大學。
  135. 劉文強(2004)。晉國伯業研究。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Student Bookstore。
  136. 劉國進(2003)。中國上古圖書源流。北京:新華出版社。
  137. 劉敘杰(2009)。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一卷‧原始社會、夏、商、周、秦、漢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38. 劉節(1980)。《左傳》、《國語》、《史記》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2),10-22。
  139. 鄭紹昌(1985)。秦以前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初步估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1-8。
  140. 韓連琪(1960)。春秋戰國時代的農村公社。歷史研究,1960(4),23-39。
  141. 韓連琪(1986)。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
  142. 聶石樵(1994)。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43. 羅元貞(1979)。晉國的爰田與州兵。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88-90。
  144. 羅運環(1991)。論包山楚簡中的楚國州制。江漢考古,1991(3),75-78。
  145. 譚其驤(1991)。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Taipei:曉園出版社=Hsiao Yuan Publication Co. LTD.。
  146. 譚家健(1995)。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47. 蘇家弘(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暑期專班)碩士在職專班。
  148. 顧久幸(1993)。楚國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探討。江漢論壇,1993(7),58-60。
  149. 顧德融、朱順龍(2001)。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50. 顧頡剛(1994)。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151. 顧頡剛(1963)。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黃聖松(2018)。成大中文系《左傳》課程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4),43-70。
  2. 黃聖松(2021)。《左傳》、《國語》、《周禮》「賦」之具體內容考論。中正漢學研究,38,12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