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林黛玉入府」的意義重探-歷史與神話學的解讀
|
并列篇名
|
A New Analysis of Lin Dai Yu's Entering the Jia Mansion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Mythology
|
作者
|
歐麗娟(Ou Li-Chuan)
|
关键词
|
林黛玉 ; 母體復歸 ; 船 ; 轎 ; 成年禮儀式 ; Lin Dai-Yu ; regressus ad uterum (maternal regression) ; vessel ; sedan chair ; Coming of age Ceremony and Ritual
|
期刊名称
|
成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56期(2017 / 03 / 01)
|
页次
|
103
-
13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一般對於黛玉遷居賈府的過程與意義,只注意到乘轎從角門進去的描寫,且將之誤解為寄人籬下的寫照。透過清代貴宦制度與王府生活規範的釐清,可知實際上適得其反,林、賈二族的身分地位不僅門當戶對,於林如海這一代乃至林高於賈。尤其經由對黛玉依親之前因後果及其行旅過程的全盤探究,可知黛玉之入府隱含了神話學中「母體復歸」的意義,不僅入府的動因乃是母愛之填補與母教之銜接,其旅程中所乘之船與轎既是顯貴身分的表示,更預示入府後將獲得溫暖與權力。隨著成長的進程,黛玉終究跨出母性空間,被母愛所壓抑的母教恢復了銜接,而大觀園做為少女們婚前的長期住所,於母性空間之外又兼具了啟蒙、過渡的儀式空間,「住進大觀園」則為成長的一個儀式性過程,是童少過渡為成人的授禮的象徵化。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episode of "Lin Dai Yu's Entering the Jia Mansion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popular and dominant understanding views this event as Lin's humble asking for relatives Jias' help. This line of interpretation often notices and emphasizes the fact that when Lin enters the Jia Mansions, her sedan chair is via a corner door. However, I point out that this is a misconception about normal rules of Princes' palaces in Qing Dynasty and show that Lin's father actually has a status match and even a little superior to Jias. After establishing this conclusion, I propose a my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is episode, viewing this event as a rite of maternal regression. The meaning of Lin's entering Jia Mansions is a compensation to her want of maternal love and a continuation of her maternal education. The vessel and sedan chair Lin took on her journey are also symbols of cradle. Her entering the Jia Mansions betokens and promises that Lin would afterwards receive warmth and love. After her young girl years in Da Guan Yuan, Lin finally steps out of maternal space and completes her rite of passag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歐麗娟(2010)。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48(1),5-53。
連結:
-
歐麗娟(2011)。「無花空折枝」─《紅樓夢》中的迎春、惜春探論。臺大中文學報,34,349-394。
連結:
-
歐麗娟(2011)。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啓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32,125-164。
連結:
-
歐麗娟(2012)。林黛玉前期性格論─「真」與「率」的辨析與「個人主義」的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76,229-264。
連結:
-
清王世球纂修(2009)。兩淮鹽法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清包世臣(1968)。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脂硯齋評、陳慶浩編(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清趙爾巽(1981)。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6)。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
-
Coyle, William(ed.)(1969).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
-
Elster, Jon(Ed.)(1986).The Multiple Self.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uisso, Richard W.(ed.),Johannesen, Stanley(ed.)(1981).Women in China: Current Directions in Historical Scholarship.Youngstown NY:Philo Press.
-
Ho、 Ping-ti(1954).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7,130-68.
-
Jung, Carl G.(1967).The Collected Work of C. G. Ju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laks, Andrew H.(1976).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R. 林吞。人格的文化背景。臺北:萬年青書廊。
-
Sartre, Jean-Paul(1988).What is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一粟編(2008)。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
王國維、徐半痴編(1984)。紅樓夢藝術論‧ 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
王新華(2008)。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
王慶淑(1995)。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譯、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賈放譯、施用勤校(2006)。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
甘豔(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
安東籬、李霞譯、李恭忠校(2007)。說揚州:1550-1850 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 Hua Book Company。
-
朱光潛(1979)。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佛洛姆、孟祥森譯(1984)。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
-
佛斯特、李文彬譯(2002)。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
-
佐伯富(1956)。清代鹽政之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
巫仁恕(2007)。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李長莉(2015)。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1840-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周蕙(1988)。林黛玉別論。文學遺產,3,86-94。
-
拉爾夫‧林頓、于閩梅譯、陶學晶譯(2007)。人格的文化背景: 社會、文化與個體關係之研究。桂林=Gueilin: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
昂貝多‧艾柯、柯里尼編、王宇根譯(1997)。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
-
林泳海(2006)。兒童教育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
金寄水、周沙塵(1988)。王府生活實錄。北京=Beijing:中國青年出版社=China Youth Publishing Group。
-
阿諾爾德‧范熱內普、張舉文譯(2010)。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
-
芮渝萍(2004)。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約翰‧薩克雷編、潘國慶譯(1995)。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埃利希‧諾伊曼、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Beijing:東方出版社=The Oriental Press。
-
孫勝忠(2008)。美國成長小說藝術與文化表達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徐丹(2008)。傾空的器皿:成年儀式與歐美文學中的成長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徐泓(1972)。清代兩淮鹽場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
浦安迪講演(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馬林諾夫斯基、李安宅譯(1988)。巫術科學 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馬建華(1999)。一個封建傳統的回歸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見。紅樓夢學刊,83,103-115。
-
馬麗加‧金芭塔絲、德克斯特、葉舒憲譯(2008)。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76)。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
-
寇春華(2011)。2001-2010 年林黛玉研究述評。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5),21-28。
-
張書才、樊志賓、殷鑫(2011)。《虛白齋 尺牘箋注(一)。曹雪芹研究,北京:
-
張晶晶(2011)。清代欽差大臣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2010)。清代詩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彭美玲(1997)。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楊國樞編、陸洛編(2008)。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楊瑞(1997)。《聊齋誌異》中的母親原型。文史哲,1,87-92。
-
董曄(2003)。20 世紀林黛玉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2),49-56。
-
裔錦聲(2000)。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歐麗娟(2006)。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
-
歐麗娟(2013)。《紅樓夢》中啓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與哲,23,293-332。
-
歐麗娟(2014)。何以為「大觀」─大觀園的寓意另論。東方文化,47(2),1-35。
-
歐麗娟(2015)。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Taipei: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
魯子健(1991)。清代食鹽專賣制度。鹽業史研究,1,16-27。
-
諾伯舒茲、施植明譯(2002)。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
懷特、托馬斯‧阿魯姆圖、劉佳譯、 馬靜譯(2011)。清帝國圖記─古代中國的風景、建築與社會生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羅勃‧布萊、譚智華譯(1999)。鐵約翰:一本關於男性啓蒙的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
關華山(2008)。《紅樓夢》中的建築與園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
關華山(1988)。「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2018)。《紅樓夢》中的「六朝」及其意涵。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6,127-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