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文學概論講義》探尋梅光迪1920年代的文學思想

并列篇名

Literary Thoughts of Mei Guang-Di in 1920s: A Case Study of His Handout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作者

陳俊啟(Chen Chun-Chi)

关键词

梅光迪 ; 《學衡》 ; 《文學概論講義》 ; 文學 ; 文類 ; Mei Guang-Di ; The Critical Review ; Handout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 literature ; literary genres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17 / 03 / 01)

页次

141 - 1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梅光迪(1890-1945)是胡適的安徽同鄉,也是留美學生中和胡適相互勉勵相濡以沫的好朋友,由於他對胡適文學改良的看法提出異議,讓胡適有機會被「逼上梁山」提出新文學運動的重要理念。梅光迪曾就讀於西北大學英文系、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是新人文主義學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的學生,可說是西方文學的科班出身。他對胡適以及《新青年》文學意見的斟酌,顯現他浸淫在西方文學(尤其是正統古典文學)之深,也展現出民初文學中的一股不同的文學理念。在將西方文學理念引入中國,啟發影響現代中國文學觀念上,梅光迪有重要的貢獻。近些年前梅光迪的《文學概論講義》及〈近世歐美文學趨勢講義〉被發掘,前者尤其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再度考察並省思,到底民初文人對於文學(尤其是西方引進的新的文學)理念為何?其引入的文學理念與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的異同為何?他在引進時是否有因應中國的實際情境做了調整?這些問題都可以藉由梅光迪的「講義」得到部分解答。

英文摘要

Mei Guang-Di (1890-1945) is a close friend of Hu Shi, also a main character who opposed Hu Shi's ideas of new literature and helped Hu Shi put forth the so-called "Literary Revolution." Mei received formal training in Western literature from Northwest Universit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and was a disciple of Irving Babbitt (1865-1933). Mei's ideas of literature show his immersion in Western (especially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separate him from other scholars in the New Youth magazine in May Fourth period. His ideas have greatly shaped a different concept of literature in China. Recently, Mei's newly found Handout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recorded by his students has opened a new horizon for us to re-evaluate what literature is, what it can do, and how it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in early Republican years. This article will look into the content of it, with a purpose of seeing how a new concept of literature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shaped our ideas of what literature is until tod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俊啟(2007)。吳宓與新文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45-89。
    連結:
  2. 羅家倫:〈什麼是文學─文學界說〉,《新潮》1:2(1919.2),頁 185-196。
  3. ﹝美﹞亨德著,傅東華譯:《文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 Theodore W. Hunt, Literature: Its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1906).
  5. (1980)。梅光迪先生家書集。Taipei:China Academy。
  6. Caleb Thomas Winchester, 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899).
  7. 浦江清譯:〈薛爾曼現代文學論序〉,《學衡》57(1926.9),頁 7-22。
  8. 樓光來:〈悼梅迪生先生〉,《思想與時代》46(梅迪生先生紀念專號),1947 年 6 月 1 日。
  9. 吳宓、陳訓慈合譯:〈葛蘭堅論新〉,《學衡》6(1922.6),頁 8-27。
  10. Babbitt, Irving. The Masters of Modern French Critici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12).
  11. 吳宓譯:〈穆爾論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之文學〉,《學衡》72(1929.11),頁 14-19。
  12. 吳宓譯:〈穆爾論現今美國之新文學〉,《學衡》63(1928.5),頁 14-37。
  13. 吳宓:〈論新文化運動〉,《學衡》4(1922.4),頁 31-54。
  14. Abrams, M. H.(1953).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Crane, R. S.(1967).The Idea of the Humanities and Other Essays Critical and Historical.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 Crane, R. S.(1967).The Idea of the Humanities and Other Essays Critical and Historical.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Graff, Gerald(ed.),Warner, Michael(ed.)(1989).The Origin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America: A Documentary Anthology.New York:Routelege.
  18. Graff, Gerard(1987).Professing Literature: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Hernadi, Paul(ed.)(1978).With Intro., What Is Literatu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 Watt, Ian(1957).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1. 中央大學南京校友會編、中央大學校友文選編纂委員會編(2004)。南雍驪珠:中央大學名師傳略。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2. 王彬彬編(2011)。中國現代大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3. 王堯編、季進編(2011)。下江南:蘇州大學海外漢學演講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4. 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25. 王夢鷗(1964)。文學概論。臺北:帕米爾書店。
  26. 付建舟、黃念然、劉再華(2015)。近現代中國文論的轉型。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Works Publishing House。
  27. 瓦特、高原譯、董紅鈞譯(1992)。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
  28. 白璧德、張源譯(2011)。民主與領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白璧德、張源譯(2011)。文學與美國的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朱光潛(2012)。欣慨室西方文藝論集;欣慨室美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31. 吳宓、吳學昭整理注釋(1998)。吳宓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2. 吳宓、吳學昭整理(1996)。吳宓自編年譜。北京=Beijing: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33. 段俊暉(2013)。美國批判人文主義研究─白璧德、特里林和薩義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段懷清(2006)。白璧德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段懷清(2009)。新人文主義思潮─白璧德在中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36. 段懷清(2007)。梅光迪年譜簡編。新文學史料,2007(1),55-60。
  37. 洪炎秋(1957)。文學概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38. 眉睫(2010)。《文學概論講義》整理附記。現代中文學刊,7,101-102+121。
  39. 眉睫(2013)。文學史上的失蹤者。北京=Beijing:金城出版社=Jincheng Publishing House。
  40. 胡佳(2011)。梅光迪《文學概論講義》的發現及其意義。中國圖書評論,6,28-35。
  41. 胡適、耿雲志編(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
  42. 徐志平、黃錦珠(2009)。文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
  43. 袁行霈(2012)。中國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4. 馬睿(2013)。作為文化選擇與立場表達的西學中譯─溫徹斯特《文學評論之原理》中 譯本解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3(1),49-57。
  45.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6. 涂公遂(1993)。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47. 張旭春(2009)。文學理論的西學東漸─本間久雄《文學概論》的西學淵源考。中國比較文學,77,24-38。
  48. 張健(1989)。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49. 張源(2009)。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璧德。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0. 張雙英(2002)。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1. 梅光迪、眉睫編(2011)。文學演講集。北京:海豚出版社。
  52. 梅光迪、梅鐵山編(2011)。梅光迪文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53. 梅李今英(1984)。山高水長─梅李今英回憶錄。Taipei:China Academy。
  54. 陳建軍(2012)。梅光迪與「南高第一屆暑期學校」。書屋,10,31-33。
  55. 陳國球(2013)。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DX Joint Publishing。
  56. 陳廣宏(2008)。黃人的文學觀念與 19 世紀英國文學批評資源。文學評論,6,49-60。
  57. 程正民、程凱(2005)。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58. 楊劼(2013)。白璧德人文思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59. 鄭振偉(1998)。鄭振鐸前期的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154-172。
  60. 錢鍾書(1986)。談藝錄(補訂本)。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被引用次数
  1. 張健(2021)。舊傳統與新思潮:從詩文評到文學批評。政大中文學報,35,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