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臺灣賽德克亞族祖源敘事中的根莖流轉脈絡

并列篇名

The Ancestral Narrative of Taiwan's Indigenous Sedek-proper's Root-Stem Circulation Structur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作者

劉秀美(Liu Hsiu-Mei)

关键词

賽德克亞族 ; 祖源敘事 ; 根莖流轉 ; 佐山融吉 ; 移川子之藏 ; Sedek-proper ; Ancestral Narrative ; Root-Stem Circulation [Gen Jing Liu Zhuan] ; Sayama Yukichi ; N. Utsurikawa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0期(2018 / 03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日本人類學家調查的賽德克亞族祖源敘事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中的根莖流轉狀態及祖源敘事所標誌的「根」的位置在時空流轉下,「根的想像」的意義。論文目的不在於進行族群全面遷徙面相的討論,而是藉由日本人類學家的調查報告,探討祖源敘事所衍生的意義可能及其影響。《蕃族調查報告書》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雖有不足之處,但一如臺灣原住民學者所言,日本人類學家的調查並不完全是對臺灣原住民外部知識的建構而已,更是族群內部記憶的保存和傳遞問題,對爾後臺灣原住民族之研究影響甚深。因此本論文以二書的口碑傳說為主,考察賽德克亞族祖源敘事的面貌及其意義。兩位日本人類學家的調查僅相距約十四年,但族群在不同原因的遷徙脈絡與族群互動的過程中,祖源故地也可能有外來分子遷入而遭到在地族人的同化,離散的族人在時間與空間的流動下,發展出文化的混雜性。在遷徙與流動的情況下不得不的「彈性」認同,也形成一種根莖自行其是的順勢而為。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seeks to study the Sedek-proper's ancestral narrative in relation to its migrating experi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occupation. It discusses how the tribe's root-stem narratorial structure circulates, in which the "root," as the symbol of ancestral narrative, has derived its meaning as much from experience as from imagin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two anthropological accounts, Fan Zu Diao Cha Bao Gao Shu (A Survey on Taiwan's Aborigines) and Tai Wan Yuan Zhu Min Zu Xi Tong Suo Shu Zhi Yan Jiu (A Research on Taiwan's Indigenous Group System), by two Japanese scholars. Although not complete in format, the two volumes have a cumulative impact on Taiwan's aboriginal studies. Reflecting on the two well-recognized volume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and meaning of the Sedek-proper's ancestral narrative. There is only a gap of 14 years between the two volumes. But in between there could be members of other tribes who were assimilated to the Seeding and as a result affected the imagined origin of the tribal narrative. As time passed and migration continued, tribal members underwent the divergent experience of dispersal and developed multiple narrative branches. The "elastic form of recognition" that arises from these narratives become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of the root-stem narrative syst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德威(2013)。「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4,1-18。
    連結:
  2. Deleuze, Gilles,Guattari, Felix,Massumi, Brian(trans.)(1987).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ezophrenia.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3. 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136-147。
  4. 史書美、楊華慶譯(2013)。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5.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傅琪貽譯註(2017)。臺灣蕃人事情。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6. 余光宏(1980)。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1。
  7. 馬淵東一(2012)。高砂族的分類:學史的回顧。原住民的山林及歲月:日籍學者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活與環境研究論文集,臺北:
  8. 馬淵東一(2012)。山地高砂族的地理知識與社會、政治組織。原住民的山林及歲月:日籍學者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活與環境研究論文集,臺北:
  9. 馬淵東一、楊南郡譯(2014)。臺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臺北=Taipei:原住民委員會=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
  10. 黃美英(2013)。為瑞岩部落留下歷史記憶─泰雅起源聖地與瑞岩部落的遷移。原住民族文獻,10,18-24。
  11. 黑帶巴彥(2011)。泰雅族口述傳說與歷史之間的意義。新竹文獻,46,7-24。
  12. 黑帶巴彥(2000)。泰雅族的遷徙形態。新竹文獻,1,91-92。
  13. 廖守臣(1977)。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44,61-206。
  14.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楊南郡譯(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15.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楊南郡譯(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Taipei:南天書局=SMC Publishing Inc.。
  1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2)。蕃族調查報告書第5 冊:泰雅族前篇。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ology at Academia Sinica。
  1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1)。蕃族調查報告書第4 冊。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ology at Academia Sinica。
  19. 簡鴻模(2005)。從杜魯灣東遷花蓮Tgdaya 部落生命史。臺北=Taipei:永望文化=Yeonwang Culture Co.。
被引用次数
  1. 劉秀美(2020)。「異」鄉「原」位-〈安汶假期〉、《老鷹,再見》中移位、易位與錯位的鄉愁。清華中文學報,24,263-289。